“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曾经所许下的诺言,即便在他生命最后10小时,他依然没有忘记曾经的诺言,为了祖国鞠躬尽瘁至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2012年5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病房里,74岁的林俊德院士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戴着氧气面罩,颤抖的手艰难地移动着鼠标。病房里静得出奇,只有他按击鼠标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就在一个月前,4日那天,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给出的判断是——时日无多。但从确诊到离世的27天里,他几乎没有躺在病床上安心养病,而是一次次恳求,甚至哀求医生让他继续工作。 "我还有一个课题没做完,你一定要让我出去,我在这里什么也做不成。"林俊德眼含泪水对主治医师说。为什么一位年过古稀的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如此执着于工作? 让时光倒回十六年前。1996年7月,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作为亲历者,林俊德曾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从1964年到1996年,中国仅用45次核试验就实现了既定目标,而美国和苏联都进行了上千次。这背后,是林俊德这样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与牺牲。 此刻,在病床前,林俊德心里最挂念的,正是那些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它们藏在电脑里几万个文件夹中,只有他知道其中的重要性和关联性。 上午10点,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这时,他的手开始握不住鼠标,眼睛也看不清屏幕。"我的眼镜在哪儿?"他问女儿。"眼镜戴着呢,爸爸。"看到这一幕,病房里的人们都悄悄哭了,为了不让他听见,大家使劲捂着嘴巴。 当老伴黄建琴轻声提醒他:"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林俊德坚定地回答:"坐着休息。"接着,他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再次掩面哭泣的话:"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那一刻,在场的每个人都明白,林俊德比谁都清楚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他依然在与死神赛跑,只为完成最后的使命。 终于,一个多小时后,他的生命体征达到极限,不得不在医护人员搀扶下回到病床。弥留之际,他艰难地反复叮嘱老伴儿:"死后将我埋在马兰……"几小时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位见证了中国每一次核爆的将军,永远闭上了眼睛。 1938年,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林俊德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当时的中国,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小林俊德因家中贫困,小学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靠着政府的资助重返校园,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坐着闷罐车,光着脚丫,怀揣着政府的助学金和信用社的借贷,走进了浙江大学的课堂。由于家境实在贫困,整个大学期间他没回过一次家。就是这个农村孩子,从那时起就常说:"没有共产党,怎么能有现在的我。" 谁能想到,八年后,这个曾经光脚上大学的穷孩子,会与中国最尖端的核武器项目紧紧相连。1963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的林俊德接到了一个神秘通知:立即收拾行装,启程出发。和他一同前往的还有全国各地200多位年轻科技人员。 几经辗转,他们抵达了一个当时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的马兰核试验基地。在这片戈壁荒漠中,年仅25岁的林俊德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担任首颗原子弹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研制小组组长。 当时,他们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资料,只能从美国、苏联少数解密的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中搜寻线索。林俊德和同事们住在地窝子里,吃着窝头,喝着咸涩的地表水,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当大家欢呼庆祝时,林俊德却穿着防护服向核爆中心逆行,搜寻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当晚9点,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记录下中国首次核爆精准数据的仪器,竟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闹钟等零件"鼓捣"出来的。这个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事关国家安危的尖端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直到1996年7月29日中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而他的妻子黄建琴也参与了其中9次核试验。夫妻二人在荒漠中坚守了半个世纪,却很少能够团聚。
“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曾经所许下的诺言,即便在他生命最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6 20:50:48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