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的这个决定,美国人一定会后悔一辈子!”1999年,中美关贸总协定历经13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6 20:55:14

“克林顿的这个决定,美国人一定会后悔一辈子!”1999年,中美关贸总协定历经13年谈判只差临门一脚,就在这时,克林顿却突然反悔拒签,将中美双方的谈判彻底推上了绝路,对此谈判代表团长龙永图愤怒的说出这句话,不久后,美国谈判团追着中国代表团回到了中国...... 世界贸易史上,恐怕没有比中国"入世"谈判更艰难的一场博弈。1999年4月10日,中美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美方表明会坚定支持中国"入世",胜利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大好局面。 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一事件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关系瞬间跌入谷底,已经进行了十三年的"入世"谈判也随之中断。克林顿急得不行,隔三差五就给江泽民打电话,既是为炸馆事件道歉,也试图恢复中断的谈判。但每次提及恢复谈判,江泽民都坚决拒绝。在炸馆事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谈判无法继续。这种僵持持续了半年之久。 回望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其源头可追溯到1986年7月10日。那天,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来到位于瑞士莱蒙湖畔的世贸组织办公地,正式向关贸总协定递交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申请。次年3月,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成立,由瑞士人吉拉德担任主席。当时,吉拉德的同事开玩笑说他可能要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十年,而吉拉德却笃定地回答"不会的"。结果他们谁都没想到,吉拉德最终干了整整十五年。 十五年间,中国换了四位谈判代表团团长,美国和欧盟的首席谈判代表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谈判从20世纪持续到21世纪,从关贸总协定谈到了世界贸易组织,创下了世贸组织历史上的谈判时间纪录。 整个谈判过程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漫天要价,要求中国开放程度越深越好,关税越低越好,甚至要求完全取消关税。他们希望中国承担全部义务却不享受应有的权利。在他们眼中,中国不是平等的贸易伙伴,而是可以任意宰割的"肥羊"。对此,中国态度鲜明:能加入世贸组织当然更好,但不能牺牲根本利益,更不能放弃原则。 谈判现场的氛围往往剑拔弩张。美国代表团的巴尔舍夫斯在谈判过程中数次站起身来,将桌子拍得梆梆响。中国首席谈判代表则憋着一口气不肯服输,为了中国"入世"几天几夜不睡觉,熬干了心血。 克林顿在这场谈判中的态度耐人寻味。一方面,他深知中国"入世"对美国经济的潜在价值。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也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美国商人只需用很低的价格,就能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的产品还不愁销路。巨大的利益之下,美国工商界蠢蠢欲动,要求克林顿同意中国"入世"。 另一方面,克林顿为了谋求政治资本,也为了继续创造美国的经济神话,开始倾向于支持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的合法席位。1995年元旦,关贸总协定正式转为世界贸易组织。同年3月,在克林顿授意下,美国贸易代表坎特来到中国,和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就中国的"入世"问题达成一致,双方签署了八项协议。 中美贸易谈判在经历了炸馆风波的寒冬后,终于迎来了转机。1999年11月10日,中美最后一场入世谈判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场谈判持续了六天六夜,谈到最后,双方仍有七个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当美国谈判代表已无意再谈下去时,中国却等不起了。 2000年是美国大选年,如果美国换了总统,中国之前的努力恐将付诸东流,入世谈判可能要从零开始。就在关键时刻,朱镕基总理亲临现场与美国代表谈判。他果断同意了美国前三个问题的要求,但在美国提出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态度坚决:"现在该你们让步了,如果你们愿意对剩下的问题作出妥协,那我们现在就签署协议。"面对朱总理的强硬立场,美国代表只能见好就收,双方最终签署了中国"入世"双边协定。 然而,协议签署后,美国国会却迟迟不批准,一拖就是几个月。克林顿生怕事情黄了,多次敦促国会尽快批准中国的入世协议。他甚至公开表态:"10年之后,美国就会明白批准中国的入世协议是'光荣而聪明'的选择。如果国会不通过该协议,美国将后悔20年。" 尽管克林顿说破了嘴,国会依然无动于衷。一方面,他们担心中国发展起来后会挑战美国;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分歧,自然难以取得信任。面对局面,克林顿不得不抛出了自己的三张王牌,提出了三个对华"策略": 第一个策略,用资本占领中国市场,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第二个策略,通过与中国政府深度合作,换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支持,提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 第三个策略,借中国大开国门之机,对中国实行意识形态输出,将中国"深度西化",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的拥泵。

0 阅读:209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