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10元一天的工钱。石匠原本很高兴,但当他看到那两个字时,心里却涌起疑问:这两个字看着普通,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1968年,正值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时期,各地兴建水利工程,陕西汉中的石门水库便是其中一项重点工程。石门水库位于褒河之上,是一个兼具灌溉、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的水利枢纽。 随着大坝逐渐成形,一座隐匿在峭壁上的古老石刻也即将被湮没于水底。面对这份将被永久掩埋的文化痕迹,有人决定抢救它。 这一年,一位在汉中生活多年的老石匠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邀请。他是一名普通的手艺人,世代与石头为伴,年近五旬,手艺精湛,经验丰富。他习惯了每日辛勤劳作换来几毛钱的工钱,然而这一次,对方开出的价格却高得惊人——每天十元!在那个年代,十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无疑是天价。 石匠疑惑之余,又充满好奇。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他这样的小人物参与?又是什么样的字能值如此重金?带着忐忑与兴奋,他踏上了这段注定会被铭记的旅程。 石匠被带到石门峡一处峭壁前,刚一抬头,他便被那两个大字所吸引——“衮雪”。这两个字刻在岩壁之上,字体苍劲有力,笔势如龙蛇跃动,颇有气势。他虽文化不高,却认得这两个字,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它们为何如此值钱。 那字不像是粗俗涂鸦,也不似工地标识,而更像是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他小心翼翼地伸手触摸那刻痕,掌心感受到的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有人告诉他这是“错别字”,但他却有些不信。多年打石的经验告诉他,这两个字并不简单,字体蕴含着非凡的笔意,似出自名家之手。 不过,工作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他不再追问,开始动手。他用最锋利的凿子、最稳重的锤子,精心地沿着字迹一丝一毫敲下。 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凿字活,这是带着某种使命感的抢救工作。他甚至没有用铁锤直接击打,而是先从外围缓慢剥离周边岩石,生怕一个不小心破坏了整个字形。 为了这两个字,他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期间,他吃住在山间,白天凿刻,夜晚守着岩壁沉思。每当夜幕降临,他抬头望向那两个字,心中的好奇愈发强烈。 他不断猜测,这会不会是一位古代名人的题字?或者是某场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为何没人愿告诉他真相? 等他将那块完整的石板取下后,雇主只是检查了字迹完好,便爽快地付清工钱。面对石匠的询问,对方只是淡淡一笑:“两个错别字罢了,留着也没什么用。” 石匠虽觉得蹊跷,但一看手中沉甸甸的钱袋,那些疑问也就慢慢压在了心底。他背着工具下山,带着钱回了家,一如往常地继续打石、生活。 时光匆匆而过,十几年转眼过去。石匠早已年迈,力不从心,逐渐淡出工地。某日,他跟着孙子来到汉中博物馆游览,原本只是闲逛打发时间,未曾想,一个熟悉的物件赫然出现在展柜之中。 那是一块石板,陈列在展区最显眼的位置,标注着“曹操题刻”几个字。他走近细看,顿时如遭雷击——这不正是自己当年从石门水库凿下来的那块石板吗?那两个字,他至今仍记得笔画的每一处转折。 站在展柜前,他久久不语。直到工作人员注意到他的神情,上前搭话,他才缓缓问道:“这块石板,是哪来的?怎么会在这儿?” 工作人员略感惊讶,随后带着敬意解释了它的来历。这块石刻,原本镌刻在褒谷口的峭壁上,落款为曹操所题。 “衮雪”二字是他于建安二十年征伐张鲁、平定汉中之后,在返回途中所题。彼时,曹操站在褒水之畔,见水流湍急,感慨万千,遂挥毫题下此二字。 石匠听得入神。工作人员继续道:“‘衮’乃天子之袍,象征帝王之尊;‘雪’为高洁清明,寓意清政廉治。曹操志在必得,望一统天下,题下这两个字,是他心志的象征。你看到的字,其实是他草书精品,后人称之为‘帝心石刻’。” 原来,当年水库即将蓄水,为避免这件文物被水淹没,有人决定秘密抢救。怕消息外泄引发哄抢,便谎称是“错别字”,以高薪请人协助转移。而石匠,正是那位在关键时刻伸出双手的人。 他那日回家,只知道自己多赚了几十块钱,却不知自己参与的是一次默默无闻的国宝拯救行动。他望着玻璃柜中“衮雪”二字,手指不自觉地颤抖起来。那曾在他掌中跳动的石板,如今却成了国家级文物,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舞台。 他笑了,眼中泛着泪光。这不是普通的工资活,而是与历史的一次握手。他没有大富大贵,没有鲜花掌声,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将一件文化瑰宝从沉没边缘拉回人间。他知道,自己这一生,也曾为中华文化做出一点点贡献。 年岁已高的他在那天之后经常提起“衮雪”二字。他讲述那段经历时,眼中总闪着光。他说,那是他一辈子最骄傲的作品,不为工钱,不为名声,只为那两个字——“衮雪”,藏着一个千古帝王的梦,也藏着他,一个普通石匠的光荣。
给大家俯瞰一下看西安城墙内。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钟楼其实不在最中心,城墙内基本没有
【1评论】【1点赞】
我爱我家
即使我水平非常有限U,我也知道这不是草书!
老胡
九十年代前,文物就是文物,没那么值钱,很多牛叉文物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供人参观。
旁观者
在汉中博物馆看过这尊石刻原物。感到这两个字的凿取工作,绝非一个民间石匠凭借一锤一凿三两天功夫可为! 史为流传待考、石为文物存世,文为扯淡杜撰!
用户54xxx87
这是真书法
柔石!
破坏文物的坏分子,留在原处不好吗?
乌先生
这么大的两个字,石匠一个人三天就完整取下来了?在崖壁上凿下2米高、6米长、起码20厘米厚的石板,起码2吨以上…
快乐的小老虎
68年一个月十块钱就是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啦?几十块钱就是沉甸甸的感觉啦?
大黄别闹
有种烟叫这个名字
万舞
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