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N7爆单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已经到了凌晨,广州白云会议中心外的空地上,王骞依然很难平静自己的心情,一年多前被兼任东风日产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的那一刻,他确实没想到这台车上市的这一晚会有如此的爆炸场面,一年多前,不止是他,每一个合资车企的人,都在新能源产品上,背负了无数的嘲讽和失败,“杂牌车”的烙印深深的影响了国人,从那时走到昨晚的爆单,背后的故事,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新出行日产社区的各位了解,深知:
1:时间拨回一年多前的一次花都产品讨论,在一个乡村会议室里,这是我第一次见东风日产中方一把手周锋,他属于年轻的中生代,之前是技术中心负责人,还负责东风的智能化技术,对智能座舱等尤为了解。
当天我们激烈的讨论了东风日产接下来的局面,产品和营销,会议气氛有一些压抑,大家都觉得压力很大,出路不多,当时并没有讨论N7这台车,但实际上背后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
2:我和王骞认识有很多年了,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最传统车企里却最懂新能源的人,他8年前是以一个新出行网友的身份和我接触的,同时他也是一个特斯拉的车主,当年小特第一次试驾Model 3(刚进中国)的时候,他就和小特一起体验了这台车,他的新能源知识储备,不亚于任何一个新势力的高管。我觉得做N7是他憋了多年的梦想,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了,终于等来了知识有用武之地的时刻了。
2:去年的某一个时间,东风日产市场部叫我去看一台车,说是未来的重头戏。我带着几个同事开车从深圳来到了花都,这是我第一次在研发中心里看到N7这台车,当天只是静态,但外观都比较完善了,内饰还在调整中,车机也有了雏形。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舒胜先,也就是微博上的“沙发厂i人”,当天提了几十条改进意见,也就接下来的传播节奏,营销打法,对标车型,产品定位有了全方位的讨论,其实今天看到的很多打法,也是源于当时的一些共识。后面还认识了日产的豪哥等一大帮很愿意打开,很愿意接受新事物,改变传统车企传统打法的日产高管们。
3:日产做一台纯电车,我觉得必须过智能化关,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是枉然。
智驾momenta来负责,曹旭东和周锋亲自抓,他俩的评审甚至经常在早上7-8点,在日产的食堂吃过早饭就开始。
车机的研发是东风日产一个中国人团队,领头人吴恩浩,有一两百人团队,基础做得很不错。后面我们确定了一些共创的工作方法,这也是后面新出行智能座舱团队反复去花都,和这个车机研发团队一起打磨的最早源头。现在大家可以去店里体验,这套车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不亚于国内第一梯队的产品,他们后面有车用鸿蒙,我开玩笑的说,“必要性不是很大了”。
4:“东风日产做N7的打法怎么这么新势力了?”
这是最近半年多,我在行业内经常听到的说法。
从产品曝光,工信部目录的传播,产品第一次实拍,第一次动态,第一次车机传播,大沙发的传播,高管社交媒体的传播,和新能源车媒体圈的互动,核心媒体沟通会,共创会,核心用户的沟通会,每一个都那么的新势力,一点也不传统,一点也不爹味。
5:今年农历年的初二,我还是一个游走在湖北村头的外省女婿的时候,王骞就微信我,“过年后你们哪天上班?我带团队来一次。”
这种劲头放新势力不出奇,但日产新能源团队,我确实有点吃惊,年后上班的第二天,我们接待了他们一个大团队,大家在会议室里扎扎实实的讨论了大半天,中午都只吃了一个盖码饭,当天的菜我都还记得,胡萝卜炒肉丝,今天大家看到的,简洁的SKU(看似5个,其实就是3个),智驾大满配,舒适大满配的理念,产品传播的很多打法,就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类似讨论。
6:日产和国内核心的新能源媒体人,有一个群,日产的高管都在里面,王骞豪哥舒部等,全部都在,有任何需求,随时可以找到他们,他们立马也会修改和满足。在实拍会的现场,大家还面对面开了沟通会,日产接下来的新能源产品规划,也都大胆的展示出来,不隐藏。
这对于一个东风日产这些的传统车企来说,很难。
7:东风日产的产品规划负责人小袁,恰好是我的老乡,我们经常就产品型谱,产品细节,其他竞品发布会的信息进行讨论,包括接下来东风日产要出的新能源轿车和大SUV,打开门造车,是他们的想法,尽量让产品出来的时候没有大的硬伤。
当下的新能源车造车,其实是一个开卷考试,答案是摆在那里的,就看你是否愿意按照正确的方式来。
最后:
铂智3x开始了合资新能源车的第一枪,而昨晚日产N7开启了合资新能源历史上最强的一炮,最终的稳态销量我还很难预测,毕竟每个人心里对合资新能源车的敌意成见,就像一座大山,很难一两台就完全改变。
但东风日产愿意改变,愿意打开门,听声音,听用户造车的理念是开始的了,这样的合资车企,其实还有几家。
很多人喜欢传播合资必死的理论,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流量,但我觉得这些对合资不好,对合资里几十万中国员工不好,其实对中国品牌也不好,耽误了他们对竞争格局的判断,误导了很多人。
合资还是自主并不是一台好车判断的所有标准,产品好坏才是。
竞争越激烈,消费者越得益,行业越进步。
人间枝头,各自乘舟,各有渡口,各有归舟。
每个人每个车企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解决思路,最终推动中国汽车这次百年未见之变局,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