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后进入“贤者模式”,除非再放入一只新的母鼠,否则它几乎不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交配。 195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卡尔霍恩搞了个挺有意思的研究,想看看雄性老鼠在繁衍后代时的表现。他找来一只健康的公鼠,再加上五只正处于发情期的母鼠,把它们一起丢进一个笼子里。刚开始,公鼠跟打了鸡血似的,忙着跟每只母鼠交配,没几天,五只母鼠全都怀上了,小老鼠的叫声在笼子里此起彼伏。按理说,这公鼠应该挺满足了吧?毕竟任务完成了,日子也该消停了。 可接下来,事情变得奇怪起来。公鼠突然就不爱动了,懒洋洋地窝在角落里,哪怕母鼠们还在身边晃悠,它也提不起兴趣。科学家一看,这不对啊,是累了还是咋的?为了搞清楚原因,他们决定再加一只新母鼠进笼子。结果,奇迹出现了:这只新母鼠一进来,公鼠立马像换了只鼠似的,精神头儿全回来了,嗅着新母鼠就扑了上去,又开始了它的“繁衍大业”。 反复试了几次,科学家终于摸出了门道:公鼠对老熟人没啥兴趣,但一碰到新面孔,立马就来劲。这现象后来被起了个名字,叫“柯立芝效应”。这个名字的来头挺逗,传说是因为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有次跟夫人参观农场,看到公鸡不停换母鸡交配,他夫人问管理员咋回事,管理员说公鸡喜欢新鲜感,柯立芝听完就乐了。不过实验本身可没这么戏剧化,完全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发现。 那这背后有啥科学道理呢?说白了,跟大脑里的多巴胺脱不了干系。多巴胺是种让人感觉爽的化学物质,吃好吃的、谈恋爱、运动时都会分泌。公鼠跟母鼠交配时,多巴胺蹭蹭往上涨,干劲十足。可跟同一只母鼠重复几次后,多巴胺就不怎么分泌了,公鼠自然就懒得搭理了。但新母鼠一出现,多巴胺又开始狂飙,公鼠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从进化角度看,这设计挺聪明,鼓励动物多找伴侣,生出更多样化的后代,种群存活率更高。 这事儿不光老鼠有,人也跑不掉。你想想,生活中是不是也这样?看到新认识的人,总会多看两眼,心跳加速,可熟了之后就没那感觉了。科学家研究过,男人在性生活后会有个“不应期”,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啥也不想干。但如果换个新对象,这不应期居然能缩短,甚至直接没了。这不就是“柯立芝效应”在作怪吗?男人好像天生对新鲜感有种本能的追求。 不过,人跟老鼠毕竟不一样,咱们有感情、有文化,不是纯靠本能活着。爱情就是个神奇的东西,能让人在“柯立芝效应”面前多扛一会儿。研究发现,亲密关系里有个叫后叶催产素的玩意儿,抱抱、亲亲时会分泌,让人觉得安心、幸福。这东西能压住多巴胺带来的冲动,让你对身边的人更忠诚。可惜,后叶催产素也不是无限的,时间长了浓度下降,新鲜感没了,外面的诱惑就容易钻空子。所以,感情这东西,光靠本能可不行,得用心经营。 说到经营,科学家也发现,人类可以通过一些办法对抗这种本能。比如多跟伴侣尝试新鲜事儿,一起旅行、看电影,甚至换个新发型,都能刺激多巴胺分泌,让关系保持活力。反过来,如果啥也不干,天天一个样,那新鲜感迟早耗光,到时候别怪对方眼神飘到别人身上。 卡尔霍恩的实验虽然简单,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和动物的共通点。公鼠为了新母鼠满血复活,咱们有时候不也为了新鲜感折腾半天吗?但人厉害的地方在于,咱们能意识到这点,还能想办法调整。比如,谈恋爱时多沟通,多花心思,就能让感情不那么容易变淡。这实验提醒咱们,本能是天生的,但生活怎么过,还得看自己怎么选。 卡尔霍恩后来还研究过老鼠的群居行为,挺有名,但他1956年的这个实验,算是他职业生涯里一个有趣的起点。退休后,他常一个人在家回忆这些研究,1995年去世时,他的研究已经影响了好几代科学家。他的发现告诉我们,行为这东西,既有生物的根儿,也有文化的花儿,怎么开,全看你怎么浇水。 再说回“柯立芝效应”,它不光解释了为啥公鼠会“贤者模式”,也让咱们明白,人为啥总追着新鲜感跑。这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刷手机停不下来,就是因为每条新消息都能刺激多巴胺。可要是老刷一样的内容,你早腻了。这么看,公鼠跟咱们还真有点像,都是新鲜感的奴隶。不过,人比老鼠高级,能管住自己,也能通过努力让生活更有意思。
科学家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那么坚信章鱼可能不是地球的生物?2018年《自然》
【13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