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

瑶光映心曲 2025-07-04 22:35:42

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实现了导弹“指哪打哪”,这可是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 ,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192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家里满是科普书和科学家传记。小时候的高伯龙就对科学着迷,立志长大后做科学家。1940年,他考进桂林汉民中学,数学成绩特别突出。1944年,日军入侵广西,他随学校撤退,战乱中的颠沛流离让他更坚定了科学报国的信念。抗战胜利后,他考入上海中学,一年后以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7年,高伯龙开始在清华学习物理,每天泡在教室和图书馆,笔记写得密密麻麻。1951年,他毕业时被评为物理系两名优秀生之一,学术功底扎实。之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从此走上科研之路。1954年,他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后来转到长沙工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逐步接触激光研究。1971年,在钱学森指导下,他开始研究激光陀螺,从理论物理转向应用领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1975年,高伯龙接手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研制激光陀螺仪,让中国导弹实现精准打击。当时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零基础,只有一张钱学森留下的手绘原理图。面对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他没有退缩,年近六十的他毅然扛起重担,带领团队向难关发起冲击。 当时条件艰苦,实验室设备简陋,连像样的仪器都凑不齐。高伯龙亲手用废旧零件拼凑工具,自学编程写控制软件,熬夜钻研国外文献,笔记堆满桌子。团队内部对技术路线有分歧,有人想走简单的路,但他坚持攻克更难的四频差动陀螺仪,认为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他用18个月攻克了光路调试和光学膜片镀刻等难题,1994年成功研制出激光陀螺工程样机,让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从此,中国导弹精度大幅提升,真正做到“指哪打哪”。 1994年激光陀螺突破后,高伯龙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在国防科技大学做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激光陀螺领域的骨干人才。他常改学生论文到深夜,细致到标点都不放过。199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他参与新型激光器和导航系统研发,即使年事已高,仍坚持关注技术前沿。 高伯龙生活简单,常穿旧棉袄,骑自行车穿梭校园。2016年,他因健康原因退休,但仍关心科研。2017年12月6日,他在长沙去世,享年89岁。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报国,他的成果和精神成了中国科技的宝贵财富。 高伯龙的激光陀螺技术直接提升了中国洲际导弹的精度。以前,导弹射程虽远,但偏差可能达到几公里,实战价值有限。有了激光陀螺,导弹的导航系统更稳定,误差缩小到几十米甚至更少,这让中国在国防领域站稳了脚跟。他的突破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还为后来的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如今,他的学生们继续推动技术进步,他的遗产在国防科技中熠熠生辉。 想知道这有多难?激光陀螺涉及光学、物理学和精密制造,美国投入巨资都没完全搞定。高伯龙靠有限资源和团队智慧,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强国的背后,是无数像他这样默默钻研的人。

0 阅读:0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