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后不想要,将儿子抱给了一贫农,贫农视如已出将儿

如梦菲记 2025-04-29 12:42:45

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后不想要,将儿子抱给了一贫农,贫农视如已出将儿子抚养长大,儿子的报恩方式令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的内蒙古草原,寒风刺骨,广袤的土地上,一对贫穷夫妻因生活重担,决定将刚出生的男婴遗弃,他们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趁着夜色,敲响了村里贫农董栋小的家门。   董栋小刚经历丧妻失子之痛,生活如坠深渊,家徒四壁,听到孩子的事,他心头一震,颤抖着接过婴儿,哽咽道:“我要!”他给孩子取名“董永在”,寓意永远相伴,从这一刻起,这个被命运抛弃的生命,成为他生活的新希望。   董栋小的日子本就艰难,收养永在更是雪上加霜,孩子太小,需要奶水,他咬牙卖掉家中唯一的老母猪,换来钱请了邻村的奶妈,每天天不亮,他就赶到镇上,挑最重的活儿干,搬货、拉沙、修渠,只为多挣几块钱给永在买米糊。   冬夜里,他光着脚踩雪给人放羊,攒下的钱扯了块红布,逢人便笑:“给永在做周岁衣裳,”村里人摇头叹息,觉得他自讨苦吃,可他只闷头抽着旱烟,低声说:“这娃命里该叫我爹。”   永在渐渐长大,董栋小对他的教育从不含糊,他虽是文盲,却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永在六岁时,他卖掉家中仅剩的粮食,凑齐学费送孩子上学,学校离家六里地,永在每天步行往返,冬天穿着董栋小纳的千层底布鞋,鞋底磨穿了就塞上干草。   董栋小起早贪黑干活,晚上回来还要借着油灯陪孩子复习,永在懂事,从不抱怨,学习格外刻苦,奖状一张张贴满破墙,成了他和父亲共同的骄傲。   永在的努力没有白费,初中三年,他顿顿啃硬窝头配咸菜,却总考第一,高中时,他连续三年获“三好学生”称号,最终以优异成绩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保送名额,为了不让父亲再操心,他选择了免学费的专业。   大学期间,永在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卖冷饮、搬砖、做家教,忙碌之余仍保持优异成绩,有一次,他刚领到工资,便捐出100元给患病的同学,淡淡地说:“钱没了可以再挣,命只有一条。”这份善良,正是他从父亲身上学来的。   2001年,永在大学毕业,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通过特招加入武警内蒙古总队包头支队,穿上崭新的军装,他激动得几夜未眠,这是他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新衣服,更是他回报父亲的起点,在部队,他从排长干到指导员,巡逻草原、训练新兵,兢兢业业。   2008年大雪封山,他带队徒步二十里给牧民送物资,脚趾冻伤仍惦记给父亲留碗羊杂汤,服役期间,他不满足于现状,先后考取吉林大学硕士和国防大学博士学位,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事业有成后,永在始终牵挂年迈的父亲,2011年,他回到家乡,恳求董栋小随他去天津生活,董栋小却摆手拒绝,怕拖累儿子,甚至说出真相:“我不是你亲爹。”   永在泪流满面,紧紧抱住父亲:“您就是我亲爹,没有您就没有我。”2015年,他将父亲接到北京,亲自照顾,董栋小已年过七十,腿脚不便,永在不忍父亲独居,甚至向领导申请“带父上班”。   领导被他的孝心感动,破例同意,从此,永在走到哪儿都带着父亲,工作之余陪他吃饭、散步,带他去看城市的高楼和草原的星空。   在军事科学院,永在投身“强军兴军”研究,发表数十篇论文,参与多部学术著作,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他的成就不仅源于才华,更是对父亲养育之恩的回馈。   同事们常看到他和父亲在食堂分享一盘红烧肉,董栋小眯着眼笑:“这比当年生产队的杀猪菜还香。”永在的事迹传开,感动了无数人,他先后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网友们在网上称赞:“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2022年春,永在捧回奖牌,董栋小摸着奖牌,昏花的老眼满是欣慰,窗外白杨抽芽,父子俩的影子映在地上,仿佛回到四十年前草原上那对相依为命的身影。   董栋小用无私的爱为永在撑起一个家,永在用努力和孝心回报父亲的恩情,他们的故事,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真谛,感动着每一个人,也激励着后人将这份美德代代传承,那场1979年的相遇,成就了一段跨越四十年的感人传奇,温暖了无数颗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这位上校让人动容……》

0 阅读:176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