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知名药企“爆雷”!停牌并被ST,空降高管闪辞...

新浪财经 2025-04-29 19:47:29

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4月28日,葫芦娃药业(股票代码:605199.SH)发布公告称,因2024年度财报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且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公司股票自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葫芦娃”。

并且,在其创始人刘景萍“退位”——辞去总经理后,原达仁堂董事长张铭芮接任,但她不到两个月左右便因个人原因“闪辞”...这一系列变化不仅让投资者感到意外,也让市场对这家曾经的儿童药龙头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担忧。

业绩变脸、内控“缺陷”

葫芦娃药业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4亿元,同比下降21.26%;归母净利润为-2.74亿元,同比下降2629.23%。这一业绩表现与2023年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2023年,公司还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呼吸系统药物营收11.40亿元,同比增长22.26%;消化系统药物营收4.00亿元,同比增长10.50%。然而,2024年却因部分销售客户的销售模式调整、外购研发项目支出全额费用化核算等问题,导致销售收入大幅下降,研发投入费用化部分增加,最终陷入亏损。

2025年第一季度,葫芦娃药业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下降28.42%;归母净利润为2434.70万元,同比下降11.23%。虽然环比上一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但整体营收和净利润仍处于下滑趋势,且应收账款余额排名前10的部分客户期后无回款或回款金额较小,资金回笼压力依然较大。

随着业绩“变脸”,葫芦娃药业被ST的关键因素也暴露——审计机构对葫芦娃2024年度财报出具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主要原因是公司2023年度财报重述事项未能提供完整财务资料及相关原始资料,导致审计机构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此外,公司部分外购研发项目的审批流程不规范,也表明与重大交易审批相关的财报内控存在重大缺陷。这些内控问题直接触发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关于其他风险警示的规定。

具体来看,2023年,葫芦娃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销售价格等手段虚增业绩,导致2024年财报数据连带失真;2023-2024年向关联方海南中旺外购研发项目12个,金额超6000万元,但海南中旺实控人与葫芦娃高管存在亲属关系,且未提供合理交易证据,被审计机构质疑利益输送;2024年末前十大客户回款率极低,部分资金通过控股股东个人账户流向客户,暴露资金链断裂风险......

这些操作导致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2024年内控出具“否定意见”,直指公司治理的“系统性溃败”。

公告显示,葫芦娃股票于4月29日停牌一天,自4月30日开市起复牌并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正式变更为“ST葫芦娃”,股价日涨跌幅限制缩窄至5%。

高层变动,危机四伏

葫芦娃的困境根源在于长期依赖营销驱动,忽视产品创新与质量管控——尽管其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8.63%至2.5亿元,但此前三年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销售费用率却高达35%以上。核心产品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肠炎宁等多年未升级,面对集采与竞品冲击时竞争力不足。

此外,公司质量事故频发。2019-2022年多次因药品有效成分不达标被通报,2023年合作的学术推广商被查出多为“空壳公司”,品牌信誉严重受损。

葫芦娃也有心多元化扩张,例如布局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业务分散资源,不过2024年保健品收入占比不足5%,暂时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在内忧外患下,葫芦娃的管理层动荡进一步加剧危机。今年3月,葫芦娃药业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收到刘景萍递交的辞职报告,出于更好履行董事长职责,将更多精力倾注于公司战略规划与规范治理等关键方面的考量,刘景萍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卸任总经理后,刘景萍仍将担任公司董事长、战略与ESG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以及提名委员会委员。

刘景萍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自2007年起掌舵葫芦娃集团,在其领导下,公司从海南康力元医药成功转型为专注儿童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打造了一系列明星产品,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葫芦娃创始人“退位”后,原达仁堂董事长张铭芮接任总经理。不过,似乎是“水土不服”,其任期不长——葫芦娃4月28日公告称,张铭芮因个人原因辞去总经理一职,这则公告随公司财报、停牌等公告一同披露...高管频繁更迭,也充分暴露了葫芦娃可能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截至4月28日,公司市值仅52.25亿元,较2020年上市初期缩水超60%。

值得关注的是,葫芦娃药业当前还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2024年公司因内控缺陷和财务问题被ST,2025年一季度业绩虽有短暂回暖,但整体营收和净利润仍处于下滑趋势。若公司无法在2025年实现净资产转正或盈利改善,将可能触发退市条款。

小结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儿童药研发(如医保倾斜、优先审评),但带量采购压缩利润空间,缺乏创新力的企业恐怕难以为继。今年已有多家药企退市或濒临退市,葫芦娃的困境亦是中药行业的缩影。

从“中国儿药第一品牌”到“ST葫芦娃”,这家曾以“健康中国娃”为使命的企业,正为过往的战略短视与管理失序付出代价。其命运不仅关乎股东利益,更将成为中国儿童药产业从粗放扩张转向创新驱动的典型案例。对于投资者而言,此刻需警惕风险,但若公司能痛定思痛、聚焦核心,或仍存一线生机。

(转自:一度医药)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