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咱们先看数据,今年 3 月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粮食几乎清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乌克兰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曾是其最大的玉米出口市场,占比一度超过 40%。但现在,乌克兰的粮仓门可罗雀,中国买家集体玩消失。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泽连斯基的 "作死三连" 说起。 一是,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公开污蔑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直接触怒了中方。要知道,中国一直是乌克兰粮食的最大买家,2024 年光玉米就进口了 320 万吨。泽连斯基这波操作,等于在金主面前跳脚骂街,搁谁能忍? 二是,乌克兰在矿产资源上倒向美国。美乌签署的矿产协议,把稀土资源拱手让给美国,这让中国意识到乌克兰正在脱离中立轨道。中国进口乌克兰粮食,本质上是用经济合作换取战略稳定,现在乌克兰要当美国的 "马前卒",这种交易自然就不划算了。 更绝的是,乌克兰一边吃着中国的粮食订单,一边在台海问题上搞小动作。去年底,乌克兰议会通过涉台决议,这彻底激怒了中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接点名批评,这种政治操弄已经触碰了中国的红线。 不过,泽连斯基可能没想到,中国手里的牌比他想象的多得多。咱们的粮食进口早就不是 "吊死在一棵树上" 了。2025 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玉米同比增长 120%,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增加了 85%。 更绝的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了大米进口协议,越南、泰国的大米输华量暴增近 300 倍。这种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策略,让乌克兰瞬间失去了谈判筹码。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减少进口乌克兰粮食,会不会影响国内供应?答案是多虑了。 咱们的粮食储备已经连续 9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大豆储备更是能满足 18 个月的需求。而且,中国对粮食进口实施配额管理,每年 750 万吨的玉米配额,让国内市场稳稳当当。 这波操作背后,其实是中国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上的战略布局。咱们一边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投资港口和仓储设施,一边在东南亚推动 "大米走廊" 建设。这种 "海陆并进" 的策略,让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现在最尴尬的当属泽连斯基。乌克兰的粮食出口占 GDP 的 15%,中国这一停购,直接让乌克兰损失了每年 30 亿美元的收入。 更要命的是,美国虽然嘴上支持乌克兰,但自家农场主正忙着抢占乌克兰的市场份额。这种 "队友挖坑" 的操作,让泽连斯基的处境雪上加霜。
贸易战没打垮中国,却打醒了中国!第一次贸易战让我们明白,核心技术必须攥自己手里,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