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说:“解决任何问题,要从别人的利益出发,问题马上解决。一旦脱离了这个原则,所有的行为都是错的!“ 杜月笙,1888年出生在上海浦东高桥镇,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早去世,姐姐被卖了,他跟着外祖母长大。14岁那年,他跑回上海,在法租界一家水果铺当学徒,结果因为手脚不干净被开除,混成了街头流浪汉。后来在妓院当保镖,认识了青帮的人,16岁就入了帮。那时候的青帮可是上海地下世界的顶梁柱,杜月笙靠着脑子活、胆子大,很快就冒了头。到了1923年,他帮大佬黄锦荣脱困,拉拢鸦片商人筹钱贿赂官员,一下子名声大噪,跟张啸林并称“上海三大亨”,掌控了法租界的赌场、妓院和鸦片生意。这家伙的崛起,靠的就是看透人心、会搞关系。 杜月笙那句“解决任何问题,要从别人的利益出发,问题马上解决。一旦脱离了这个原则,所有的行为都是错的!”是他混社会的核心秘诀。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凡事别只盯着自己那点好处,先想想对方的需求,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点,事儿就成了。这不是啥高大上的道德经,而是实打实的生存术。毕竟在乱世里,你不让人吃饱,谁跟你玩命啊?他自己也说过,一旦只顾自己,啥事都得砸。 杜月笙在生意场上用这套哲学,简直玩得炉火纯青。比如有一次,两个商人因为利润分配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动手。他把人请过来,摆事实、讲利害,最后提议把利润分成两份,双方都有赚头,握手就和解了。他还投资银行、棉花交易所、股票市场,跟国民党政府搭上线,1927年甚至当上了禁烟局局长——说是禁烟,其实是管着鸦片买卖。这里面哪有啥正义?他就是抓住了各方利益,找到平衡点,自己也跟着捞好处。 帮派那摊子事儿更复杂,地盘、利益,谁都想多抢一口。杜月笙照样靠这招。有回两个帮派头目为了地盘闹得要开打,他出面调解,提议把地盘划开,还留块公共区域给大家用,争端立马平了。他不是啥好人,青帮干的那些勾当——赌博、敲诈、贩毒,他都沾手。可他能稳住局面,就是因为懂得让每个人都有口汤喝,没人愿意跟他翻脸。 别以为这哲学只适合外面,连家里他都拿来使。听说他儿子有回因为学业跟他吵架,闹得挺僵。他没直接发火,而是带着儿子出去走走,听听想法,最后聊开了,父子关系缓和了。这不就是从对方角度出发吗?连家里这点小事,他都能用上这招,可见这套想法多深入他骨子里。 杜月笙能在旧上海混那么久,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狠。他最大的本事是搞关系、懂人情。比如1923年救黄锦荣那次,他没自己出钱,而是发动鸦片商人凑份子,既救了人,又不得罪谁,还让自己名气暴涨。再比如跟国民党合作,他一边捞钱,一边帮政府干脏活,站稳了脚跟。他这套“从别人利益出发”的玩法,核心就是让大家都觉得离不开他。这种人际手腕,放到哪儿都吃得开。 到了1949年,国共内战打得火热,上海要变天了。国民党拉他站队,共产党也抛橄榄枝,可他谁都没选,直接跑去了香港。有人说他怕选错边丢命,有人说他身体早不行了——哮喘病拖了他好多年。在香港,他过得不好,经常病得喘不过气,1951年8月16日就去世了,才63岁。死后遗体据说被运到台湾安葬,新北市汐止区还有个墓,上面刻着“忠诚”“人格”,不过有人怀疑里面到底是不是他。家族后来散了,儿子杜维善成了钱币学家,晚年住在温哥华,捐了不少文物给上海博物馆;女儿杜美如60年代去了约旦,开餐馆过日子。 杜月笙这套“从别人利益出发”的想法,听着挺实用,可也不是万能钥匙。首先,它的前提是你得有资源、有筹码,不然谁理你?再者,这招太功利了,讲利益不讲感情,时间长了容易让人觉得你虚伪。他在帮派、商界混得开,可真心朋友未必多。晚年跑香港那会儿,几乎没人站出来帮他,多少有点“人走茶凉”的味道。而且,他干的那些事儿——贩毒、敲诈,靠这套哲学掩盖不了本质上的问题。 现在这社会,跟杜月笙那时候差不少,可他的哲学还是有点借鉴意义。比如职场上,跟同事闹矛盾时,先想想对方想要啥,找个双赢的办法,事儿不就解决了?但咱得承认,这招不能滥用,太算计了容易让人反感。生活里还是得有点真诚,别老想着“利益”俩字,不然日子过得太累。杜月笙的时代是乱世,他这套是活命的招儿,咱这和平年代,多少得掺点人情味儿。 杜月笙不是啥英雄,也不是啥坏得透顶的恶棍。他就是个在乱世里拼命往上爬的人,脑子活、心眼多,能抓住机会。他那套哲学,说白了就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本事,帮他从穷小子混成了大佬。可他也付出了代价——晚年孤零零地死在香港,连个安稳的归宿都没落下。他的故事听着传奇,但仔细想想,也挺唏嘘。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