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三女儿解先入党前,所在单位党组织征询刘伯承意见。刘伯承说:我可以介绍她在家里的表现,但她能否入党,我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1951年那会儿,刘伯承大将军带着一家老小,从山城重庆搬到了古都南京,住进了北极阁一栋挺有格调的小二楼。别看人家是大名鼎鼎的军事家、革命家,到了和平年代,照样朴素得跟咱老百姓没啥两样。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给人民打工,咱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就靠着这股子信念,刘伯承家里头的风气,那真是比啥教育都管用,孩子们一个个都被熏陶得杠杠的。 说到刘伯承的三闺女解先,入党前那段小插曲挺有意思。她单位党组织挺上心,还专门派人到家门口来“家访”,想听听刘伯承的意见。结果刘伯承往那儿一站,脸一板,态度那是相当明确:“要是想了解这丫头在家咋样,我知无不言;但入党这事儿,那是党组织的活儿,我可不能越俎代庖,瞎掺和!”这话说得简洁明了,既给闺女立了规矩,又给党组织足了面子,原则性杠杠的!刘伯承那可是个讲究人,大事小事都守着规矩不放。家里吃饭那点账,他得亲自过目,生怕超过国家给的那点“小费”。想盖个新房享享福?门儿都没有!营房部偷偷盖的两间小平房,他还直接分给了手下和家属,自己愣是没要。 对儿女,他更是立下铁律:结了婚就得自立门户,别想着沾老子的光,也别搞啥特殊待遇。 就连孙子辈儿,他也一样严。长孙来了,心里头那个美啊,可宠爱归宠爱,规矩不能破。小家伙从小就在普通学校混,跟大家一样,没啥两样。他自己呢,穿衣服更是省得不能再省,旧衣服补补继续穿,新毛衣放一边,“能用就别换新的”,这股子节俭劲儿,简直了! 刘伯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共产党员打了个样儿。他教儿女的不是咋享福,而是咋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就像他说的:“没那两把刷子,就别去当官;当了官,也得一门心思为老百姓服务。”这家风,一直传到现在,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1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