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的一天深夜,东北军排长李长宽带队突围时,与1个日本兵在胡同口遭遇,两人几乎迎面撞到了一起,鬼子刺刀挺出,他拔出了驳壳枪。 1938年的中国,那叫一个乱糟糟,到处都在打仗,山河都快被打散架了。从“九一八”开始,东北那边就被小日本给踩脚下了,华北那边也是打得热火朝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搁现在,就是每个想干点啥的年轻人心里头的大喇叭。 李长板的手指已经扣在了扳机上,可就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他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战友的闷哼声——原来是队伍被日军咬住了尾巴,有人中弹倒地。
日本兵也听到了动静,眼神往队伍方向瞟了一眼,趁着这个空当,李长板猛地抬手,用枪托狠狠砸向对方的太阳穴。鬼子晃了晃身子,刺刀擦着他的肩膀刺进土墙里,李长板顺势一个侧踢,把人踹翻在地。 还没等日本兵爬起来,李长板已经骑了上去,左手死死掐住对方的脖子,右手握着驳壳枪,对着脑袋就要扣扳机。可就在这时,他借着月光,看清了日本兵脸上还带着稚气,顶多也就十六七岁,眼泪混着血污往下淌,嘴里还呜哩哇啦喊着听不懂的话。这一瞬间,李长板的手僵住了——他想起了自己在家乡的弟弟,年龄跟眼前这个鬼子差不多大。 “排长!快走!鬼子增援来了!”战友的嘶吼声从巷口传来。李长板咬了咬牙,抓起日本兵的刺刀,把人反绑在旁边的电线杆上,压低声音说:“小子,下次别落我手里!”转身撒腿就跑,身后已经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后来队伍好不容易突出重围,有人问他为啥不杀了那个日本兵。李长板闷头灌了一大口酒,呛得直咳嗽:“那龟孙看着像个孩子,我下不去手。”这话让大伙都沉默了,有人嘀咕:“小日本杀咱们老百姓的时候,咋没手软过?”李长板把酒碗重重一放:“所以咱们得活着,多杀几个真正的鬼子!”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这样的生死瞬间,几乎每天都在华夏大地上演。战士们不光要跟凶残的敌人拼杀,还要在人性与仇恨之间挣扎。李长板放走的那个日本兵,后来怎么样了?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千千万万个像李长板这样的中国军人,用他们的热血和抉择,在枪林弹雨中守护着最后的尊严,也为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守住了一丝人性的温度。这场战争教会人们的,或许不只是仇恨,还有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