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著名女外交家章含之病逝后不久,有关部门决定收回章家居住了49年的老宅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5-05 12:11:49

2008年,著名女外交家章含之病逝后不久,有关部门决定收回章家居住了49年的老宅子,并要求其女洪晃搬出。洪晃怒极:“这是刨我的根”。 2008年春天,北京史家胡同发生了一件引发社会关注的房产纠纷。 章士钊家族居住近半个世纪的四合院面临收回,这场涉及三代人的居住权争议,揭开了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面貌。 时间倒回1960年,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章士钊因历史贡献获得国家赠予的史家胡同51号院。 这位曾参与辛亥革命的老学者坚持只保留居住权,在产权交接现场摆手推辞:"我是无产阶级革命者,要这房契作甚?"轻飘飘一句话,让这处占地七百多平米的四合院始终挂着"公房"名义。 四合院里栽种的海棠树年轮渐长,章家三代人在此安居。 外孙女洪晃在这里学会走路,青砖墁地的院子里留着童年追逐的脚印。 每逢雨季,章家人总要忙着疏通院里的排水沟;寒冬腊月得自己烧锅炉供暖。 四十九年间房屋修缮、设备维护全凭住户自行操持,倒真应了章老当年"只住不管"的坚持。 变故发生在2008年章含之去世后,外交部房产处工作人员带着红头文件登门,要求现居此处的洪晃限期搬离。 文件显示该房产属外交部经管公房,现住户已不符合安置条件。 这个晴天霹雳让洪晃难以接受——院里那架老葡萄藤还缠着母亲亲手扎的竹架,东厢房窗棂上留着女儿幼时的涂鸦。 交涉过程中,工作人员出示了1962年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的登记档案,明确标注该房屋产权归属外交部。 洪晃翻出历年缴纳的房屋维修费单据,指着自己出资更换的供暖管道据理力争。双方各执一词,最终对簿公堂。 朝阳区法院受理案件后,调取了建国初期公房管理档案,1951年《北京市公有房屋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单位分配住房只有使用权。 法院审理认为,章士钊当年放弃产权具有法律效力,后续章家长期居住属于历史形成的住房安排,不能改变房屋公有性质。 官司败诉后,洪晃开始收拾满院回忆,外交部提出补偿八十万元搬迁费,这笔钱在当年能在四环买套两居室。 搬家公司卡车启动时,洪晃特意包了块院里的老墙皮,青灰砖块上还粘着女儿换牙时磕掉的乳牙。 如今史家胡同51号挂上了"章士钊故居"的牌匾,旅游手册标注着"免费开放周三至周日"。 有游客发现正房屋檐下留着铅笔画的卡通小人,讲解员会说这是某位名人小时候的涂鸦。 偶尔有老街坊路过,总爱指着西墙根那株歪脖子枣树,念叨当年章家小闺女爬树摘枣的趣事。 北京市文物局2013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该院落已被列入东城区保护院落名录。 负责修缮的工程师发现,房屋主体结构仍保持着六十年代的建筑特征,后加的暖气片与古朴的花格窗形成有趣对照。 这些不同时代的居住痕迹,恰似层层叠叠的年轮,记录着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 这场房产纠纷虽然落幕,却在胡同里留下不少谈资。 老住户们茶余饭后常感慨:要是当年章老爷子接了房契,现如今这院子市值少说几个亿。 也有明白人分析,按五六十年代的政策,高级干部住公房本是寻常事,谁料得到后来房价会飞天? 如今站在修葺一新的四合院里,能看到章士钊生前使用的榆木书案摆在正房中央,玻璃柜里陈列着《柳文指要》手稿。 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雕花门廊时,很少人注意南墙根那排不起眼的月季——那是洪晃搬走前最后栽下的,每年清明前后依然开得热烈。 (信息来源:被外交部起诉腾出"51号院" 洪晃成了钉子户 )

0 阅读:484

评论列表

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

3
2025-05-05 13:08

老一辈革命者光风霁月,大公无私!子孙们怀念老宅可以常回去看看!

毛国庆

毛国庆

1
2025-05-05 21:07

不能挂章老的名字。因为侵权了。没章家的后代受权就是侵权的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