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八路军神枪手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包围,只剩一颗子弹,这时,他很为难: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做出的举动令人佩服。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最为激烈的阶段。在这个背景下,王凤麟,原东北抗联连长,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精湛的射击技术,加入八路军后迅速崭露头角。他在苏联东方大学接受过军事训练,之后归国参与抗战,成为山东纵队中的狙击手。 1942年的冬夜,月色阴沉,山风呼啸。王凤麟和他的几名战友藏匿在马鞍山的一处隐蔽山洞中,紧张地监视着四周。山洞外,树林的枯枝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敌人的脚步逐渐逼近。 突然,远处响起密集的脚步声,日军正在全力向他们的藏身之地推进。王凤麟紧握着他的狙击步枪,眼神坚定而警惕。他知道子弹已所剩无几,每一发都至关重要。他的战友们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手中的枪口冒着寒气,朝着潜在的敌人瞄准。 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日军的身影开始在树木间若隐若现。王凤麟轻轻调整了一下位置,保持身体的平衡,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冲突。就在这时,他的目光锁定了一个移动的影子——一名日军军官在树林中穿行,指挥着手下搜索。 王凤麟屏住呼吸,缓缓地将狙击枪的十字准心对准了那名日军军官。风雪交加的夜晚,他的手稳如磐石,目光如炬。此时此刻,他的世界只剩下了瞄准镜内的那个目标。随着敌人逐渐进入射程,王凤麟的指尖微微用力,子弹悄无声息地飞出枪膛。 子弹划破寒风,精准地命中了日军军官的头部。那一瞬间,周围的日军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他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寻找攻击的来源。王凤麟利用这段时间迅速改变了位置,隐蔽在更加难以察觉的角落。 尽管成功暂时阻断了敌人的攻势,王凤麟和他的战友们仍然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日军开始四散分布,用机枪和步枪火力覆盖每一个可能的藏身之处。子弹如雨点般落在他们的藏身地周围,火光和爆炸声充斥着整个山区。 此时,王凤麟回头看了看身边的战友们,他们表情坚定,准备与敌人进行最后的战斗。他们知道,即使弹药即将耗尽,也必须坚守阵地,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到最后一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进攻越发猛烈,王凤麟感觉到弹药箱轻了许多,手中的子弹已所剩无几。在确认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后,他深吸了一口冷空气,决定为这最后一弹留下更加重要的用途。 就在王凤麟准备重新定位时,远处又传来了脚步声。这次,是一名日军师团参谋长在押着叛徒谭继生一起向前线移动。谭继生的脸上满是惊恐与不安,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正悬于一线。 王凤麟再次调整了狙击枪的位置,目标锁定在日军参谋长身上。他知道,这可能是改变战局的关键一击。风雪中,王凤麟的呼吸几乎停止,他的指尖再次紧绷,然后轻轻地扣动了扳机。 子弹再次精准命中目标,参谋长倒地不起,引起了日军一阵更大的慌乱。虽然谭继生未被击中,但他在混乱中逃离了现场,躲进了黑暗的森林。 山洞内,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汗水的味道。虽然成功暂时阻止了日军的一波进攻,王凤麟和他的战友们的处境依旧岌岌可危。随着敌军不断增援,他们的弹药和物资急剧减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王凤麟,身上的伤口裹着简陋的绷带,鲜血不断渗出,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他清楚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不会从这场战斗中活着走出,但他的心中没有畏惧,只有为战友争取生存机会的坚决。 他悄声对身旁的副手说道:“让大家准备好,我们要利用这片山林的优势,拖延时间,直到援兵到来。” 士兵们纷纷点头,尽管知道机会渺茫,但没有人退缩。 在这漫长的一夜中,王凤麟和他的战友们制定了战斗计划,隐蔽的山洞变成了临时指挥所。他们检查了每一支枪,每一颗子弹,尽可能地进行战斗准备。在寒冷的山风中,王凤麟教导着年轻的战士如何使用地形进行伏击,如何节省弹药,每一句话都可能是他传授的最后教诲。 王凤麟带领着战友们顽强抵抗,他们藏在岩石和树木后,利用每一次敌人的暴露进行反击。在这绝境中,王凤麟的枪法依旧精准,每一发子弹都有其目标。他的行为鼓舞了战友们,尽管弹药所剩无几,但每个人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战斗力。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王凤麟身上的伤口越来越严重,他的力量逐渐消耗。在一次冲锋中,他被敌军的狙击手击中,重伤倒地。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的心中没有恐惧,只有对战友们安全的关切。 他艰难地从地上爬起,用尽最后一口气,命令副手带领其他战友撤退,“快去,带着大家撤离,我来掩护。” 副手眼含泪水,犹豫不前,但最终还是遵从了命令,带领其他人悄悄撤离。 王凤麟孤身一人,靠着一块大石,他拿起最后一支枪,面对着敌人,用尽最后一口气保护撤退的战友。他的身影在炮火中显得格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