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春晚,倪萍在给观众念海外华人祝福国人的贺电时,突然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5-06 09:42:00

1991年春晚,倪萍在给观众念海外华人祝福国人的贺电时,突然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纸上竟是空白的,由于是现场直播,她灵机一动想了个妙招,上演了一出史诗级救场。 信源:黄慧群.《春晚记忆——从幕后看台前》.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第147页。 倪萍,1959年出生于山东威海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撑起整个家。生活的艰辛,磨炼了倪萍坚韧乐观的性格。 她从小爱好文艺,尤其喜欢画画和表演。高中毕业后,倪萍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后又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深造。 1980年代,倪萍开始在山东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凭借端庄大方又亲切自然的风格,很快受到观众喜爱。 1988年,她调入中央电视台,事业迎来飞跃。尤其是在1991年起连续13年主持央视春晚,她温暖大气的形象,成为千家万户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1年除夕夜,导演组突然临时决定,增加一个特别环节——宣读来自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发来的贺电,借此向全球的中华儿女传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新年祝福。 倪萍作为当晚的主持人之一,自然被推到了最前线。工作人员匆匆忙忙地将一个装着"贺电"的信封塞到她手里,耳机里传来导演紧张而又兴奋的指令:“倪萍,快上!现在就是你了!” 倪萍深吸一口气,整理好仪态,面带微笑地迈步走向舞台中央。聚光灯打在她身上,台下掌声如潮。 她一手握着话筒,一手优雅地举起那只信封,声音温婉而坚定:“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世界各地华人朋友们送来的新春祝福!” 在无数观众的注视下,倪萍轻轻地打开了信封。然而,就在她抽出信纸的一刹那,她的心猛地一沉——信封里竟然只有四张白纸!没有一字一句,空空如也! 时间仿佛凝固了,舞台上的聚光灯刺眼炽热,耳边是短暂而刺耳的寂静。倪萍脑子里轰的一声,心跳仿佛停滞了半拍。 但仅仅一瞬,她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脸上依旧保持着自然的微笑。 倪萍轻轻地翻了翻白纸,装作若无其事地看了两眼,然后抬头,用一种温柔而充满感情的语气,缓缓说道:“此时此刻,远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们,和我们一样,跳动在同一个节拍里。 他们在心中默默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家人幸福安康!此刻,在红其拉甫,我们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向祖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祝愿大家幸福安康。” 台下的观众,甚至连后台的导演和工作人员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她略微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我们是驻守在南沙群岛的海军官兵,虽然远在天边,但春节联欢晚会把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我们心向祖国,心系亲人。” 这一刻,亿万观众仿佛真切地看到了南沙碧波万顷中,身穿军装的战士们在夕阳下庄严敬礼。 仿佛看到了红其拉甫风雪高原上,战士们在寒风中守望着万家灯火的安宁。整个演播大厅内,气氛被倪萍深情的话语烘托到极致,掌声如潮水一般爆发出来。 倪萍缓缓收好手中的白纸,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微笑着走下了舞台。 一走到后台,紧绷着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她只觉两腿发软,差点站不稳,整个人瘫靠在墙边,后背已经惊出了一身冷汗。额头上、掌心里全是冷汗,手指还微微颤抖着。 就在这时,台长快步冲了过来,一把抱住了她,激动得声音发颤:“倪萍,太好了!太漂亮了!要不是你,这次春晚就真可能出大乱子了!” 后台的导演、工作人员也纷纷涌上来,有人红着眼眶,有人激动地拍着她的肩膀。 大家都清楚,刚才那短短一分多钟的即兴发挥,在现场直播这样极度紧张的环境下,是多么难能可贵。 自此开始,倪萍连续主持了整整13年的央视春晚。每一年的除夕夜,她都以温暖又有力量的声音,陪伴着亿万家庭迎接新年的钟声。 她的亲切、稳重、柔情与大气,成了那个时代春晚不可替代的记忆,也使她稳稳地坐上了“央视一姐”的宝座。 多年后,倪萍在接受采访时曾笑着回忆那一晚:“那时候真的吓坏了,心里发毛,可又不能让全国人民看出来。 就想着,哪怕信里什么都没有,但我的心里有祖国,有人民,就不会说错话。”

0 阅读:1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