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要杀功臣李善长。李善长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我都77岁了,还能干什么?”朱元璋眼皮都没抬,冷声道:“司马懿七十多岁尚且叛主,你难道不也是吗?”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没少为手底下那帮老兄弟头疼,跟着他打天下的淮西老乡仗着开国功劳,在朝堂上拉帮结派、欺压同僚,活像一群吸血的蚂蟥叮在大明王朝身上。
而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李善长,当过中书左丞相,号称"百官之首",仗着当年给前线送粮草的功劳,把朝廷当成了自家菜园子。
不过,说起来李善长年轻时候确实有点能耐在身上,当年朱元璋带兵打仗,后面粮草调度、百姓安抚这些杂活全是他张罗的。
老朱曾拿他跟汉朝萧何比,还说"萧何都比不过他",可人老了就容易犯糊涂,李善长在朝廷里搞了个淮西老乡会,把持着六部衙门,谁要是敢跟他唱反调,保准没好果子吃。
御史台那个刘伯温多聪明个人,就因为说了几句公道话,愣是被这群人骂得辞官回老家种地去了。
刚开始朱元璋还念着旧情,睁只眼闭只眼,毕竟打江山的时候,他们确实出过死力。
但久而久之这件事就变味了,淮西那帮人仗着皇帝信任,开始变着法捞钱捞权。
李善长表面上在洪武四年就告老还乡,背地里还跟朝中旧部勾勾搭搭。
最要命的是他提拔的胡惟庸,从个七品县令一路升到左丞相,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胡惟庸这厮比李善长还嚣张,不仅结党营私,还敢私通外敌,洪武十三年这案子闹出来,朱元璋彻底炸了毛。
虽说没直接逮着李善长的把柄,但心里那根刺算是扎下了,后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牵扯到谋反案里,李老头儿还腆着脸去求情,朱元璋虽然放了人,心里那本账记得清清楚楚。
等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找汤和借了七百士兵修宅子,而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老朱看来,私自动用军队跟造反没啥两样,李善长跪在地上喊冤:"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折腾啥?"朱元璋冷笑着拿司马懿七十岁夺权的典故堵他的嘴,到底还是把这帮人连根拔了。
其实就算没修宅子,朱元璋早晚也得收拾他们,太子朱标身子骨弱,皇孙朱允炆年纪又小,老朱得给儿孙铺路。
这些开国功臣个个手握重兵、门生故旧遍布朝野,搁谁当皇帝都得睡不安稳,说到底,李善长这帮人错就错在没看明白,皇帝能容得下功臣,可容不下能威胁朱家江山的权臣。
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整这么一出也是狠,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想,他也有难处,刚建国的明朝就像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经不起权臣折腾。
淮西这些年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事没少干,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老朱要是不下狠手整治,那么新朝廷的根基迟早要烂透。
再者说,前朝元朝不就是因为官员腐败才亡的国?这些教训朱元璋比谁都清楚。
李善长倒台后,朝廷里淮西派算是树倒猢狲散,但也开了个坏头,后来朱元璋搞的蓝玉案、空印案,动不动就牵连上万人,弄得官员们上朝前都得跟家里人交代后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经过这番大清洗,明朝初年官场风气确实清爽不少,至少没人再敢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了。
回头看看这段历史,李善长的悲剧说到底还是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总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却忘了在皇帝眼里,再大的功劳也抵不过"忠心"二字。
再反观老朱要的是能干活又听话的臣子,不是整天想着搞小团体的权臣。
可惜李善长活到七十七岁也没明白这个道理,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倒是给后世当官的提了个醒:在皇帝手底下混饭吃,本事重要,分寸更重要。
信息来源:《明史·李善长传》
...还远吗?
后期杀功臣就是因为朱标死了,要让孙子上位。
10xxx88 回复 05-08 12:09
主要还是这些功勋一个个都是骄兵悍将或者贪官污吏,泥腿子出身,没有政治素养,不懂得收敛,李二再仁义,他也不会放过谋反的侯君集
小小
我认为我就是好官,所以反对我意见的,都是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