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反复性削弱可信度 1. 关税立场的频繁摇摆 特朗普在任期内多次调整对华关税政策。例如,2025年4月他曾提出将部分中国商品的税率从145%降至50%-65%,并探讨分级征税制度(对非战略商品征35%,战略商品征100%)。然而,此前他曾扬言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甚至威胁对金砖国家增收100%关税。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导致外界难以信任其承诺的稳定性。 2. 谈判手段与目标脱节 特朗普一边声称“不会对中国强硬”,一边又威胁“若未达成协议则由美国单方面设定关税”。这种“极限施压”策略被市场视为虚张声势,尤其是中方对拖延谈判表现从容,而美方因经济压力急于达成协议,反而暴露了美方立场的脆弱性。 二、经济现实与政策目标的矛盾 1. 关税成本转嫁美国消费者 多份研究表明,特朗普加征的关税中约90%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例如,美国智库指出,2016-2018年因关税政策导致1800家工厂倒闭、25万岗位流失,反而加剧了制造业衰退。即便特朗普声称“降低关税”,市场仍担忧其政策可能因政治需求再次逆转,企业难以制定长期计划。 2. 通胀压力与供应链冲击 高关税推升了美国通胀水平,尤其是电子产品、汽车等依赖中国供应链的行业。尽管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部分电子产品豁免关税,但此前的政策已造成企业成本激增,甚至波及AI数据中心建设。这种“先破坏后补救”的做法削弱了政策公信力。 三、理由牵强与国内政治动机 1. 借口与实质不符 特朗普多次以“国家安全”“芬太尼问题”等为由加征关税,但缺乏证据支撑。例如,中国早在2019年已严格管制芬太尼,而美方仍将此作为加税理由,被中方批驳为“甩锅”。这种牵强的借口使国际社会质疑其政策合理性。 2. 迎合选民与维护意识形态 专家分析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多是兑现竞选承诺、巩固“铁锈带”选民支持的手段,而非基于经济理性。例如,其宣称“保护美国白人主导地位”的言论,暴露了政策背后的民粹主义动机。 四、国际社会与市场反应 1. 中方反制与非关税工具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等非关税措施反制,削弱了特朗普关税的实际效果。此外,中方明确表示“贸易战没有赢家”,坚持平等对话立场,反衬出美方单边主义的孤立。 2. 盟友与多边机制压力 特朗普对加拿大、墨西哥及欧盟加征关税的行为引发盟友反弹,甚至被批“自残式政策”。世界贸易组织(WTO)多次裁定美方违规,进一步削弱其国际合法性。 结论 特朗普降低关税的表态缺乏说服力,本质上是其政策工具化、短期化的体现。无论是经济逻辑的悖论、国内政治利益的驱动,还是国际博弈的失利,均暴露了单边主义关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仍需建立在平等对话与规则共识之上,而非美方单方面的“施压-妥协”循环。
一、政策反复性削弱可信度 1.关税立场的频繁摇摆 特朗普在任期内多次调整对华
王之書法基础
2025-05-08 02:41: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