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贵州盘县的夜空被敌机轰鸣撕裂,炸弹如雨点坠落,红军营地一片混乱。火光中,一位年轻军医冒着硝烟冲向伤员,手中只有一盏油灯和几把手术刀。他叫李治,刚刚加入红军四年,却已在生死线上挽回了无数生命。这一夜,他将面对一位特殊的伤员——贺子珍,毛主席的妻子。 她的身上嵌满了弹片,鲜血染红了泥地。远处,毛主席焦急赶来,目光沉重:“李治,子珍就交给你了。” 李治低头检查伤口,额头渗出汗珠。医疗设备简陋,消毒酒精都快用尽,他只能靠一双稳健的手和冷静的头脑。他咬紧牙关,用镊子一枚枚拔出弹片,缝合伤口,直到天色泛白,贺子珍的呼吸终于平稳。毛主席临走前,掏出仅有的两块大洋塞给李治:“去村里买点吃的,给子珍补补。”李治攥紧那两块大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不是钱,而是信任。 那时的李治不会想到,十五年后,他将带着一把枪,闯进中南海,向毛主席开口要一笔天文数字的经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冒险? 李治,1899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一个木材商家庭,家境殷实,却因家乡霍乱肆虐,立志学医。他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学成后本想在南昌开诊所救死扶伤,却被战乱卷入国民党军队。1930年,国共内战正酣,李治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被红军俘虏。红军的宽厚待遇让他震撼:不仅不虐待俘虏,还发路费让不愿留下的回家。 李治被这种精神打动,毅然加入红军,成为一名军医。 长征途中,医疗条件恶劣到令人绝望。缺药少械,手术常常在篝火旁进行,消毒全靠烧开的溪水。1935年,红军过草地时,周恩来突发急性肝化脓症,高烧不退,腹痛难忍。其他医生束手无策,摇头叹息:“这种病,大医院都难治,何况在这荒野?” 李治被紧急召来。他检查后,果断决定采用穿刺引流术——在没有麻药、没有无菌环境的情况下,将针头刺入肝脏,引出脓液。这是个冒险的决定,稍有差池,周恩来的生命可能不保。李治让人从六十里外的高山取来冰块,为周恩来降温,然后在帐篷里铺开一块破布,点燃油灯,开始手术。周恩来紧咬牙关,痛得几次昏厥,却未发出一声呻吟。 手术持续了整整一小时,李治的手指因长时间握针而颤抖。当脓液终于被引出,周恩来的脸色渐渐恢复血色,李治长舒一口气,瘫坐在地上。二十天后,周恩来奇迹般痊愈,亲自找到李治,拍着他的肩膀:“你这双手,救的不只是我,是革命的希望。” 时间快进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李治被刘伯承元帅邀请到南京,负责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卫生部。他满怀热情来到南京,却发现卫生部只有一间空荡荡的屋子,连一副听诊器都没有。刘伯承苦笑着说:“李治,学院没钱,卫生部要建起来,你得去北京找主席要。” 李治二话不说,背上步枪,直奔北京。 1950年的中南海,警卫森严,李治腰间的手枪让卫兵紧张万分,差点不让他进。幸好,毛主席听说“李治来了”,哈哈一笑:“让他进来,带枪也没事!” 在中南海简朴的会客室里,李治开门见山:“主席,南京军事学院卫生部啥都没有,我想建个像样的医疗系统。”毛主席点燃一支烟,笑眯眯地问:“要多少?”李治咬咬牙,报了个数字:“3000万。” 这不是个小数目。1950年,中国经济尚未恢复,通货膨胀严重,旧人民币面额动辄数十万。3000万旧币虽不如今日亿元,但对刚起步的新中国来说,也是一笔巨款。坐在一旁的周恩来忍不住插话,调侃道:“李治,刘伯承是不是也让你来要钱?他刚来过!” 李治愣了一下,挠挠头,憨厚地笑:“总理,学院的弟兄们等着治病救命呢。”毛主席听完,沉吟片刻,忽然大手一挥:“3000万?医疗设备贵,够吗?我给你加个零,3亿,干吧!” 李治瞪大了眼睛,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毛主席拍拍他的肩膀:“有困难,随时来找我。”回到南京,李治用这笔经费建起了现代化的卫生部,不仅购置了急需的医疗设备,还培养了大批军医人才,为新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他的付出没有白费,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年近九旬的他获一级红星勋章,表彰他为革命医疗事业的终身奉献。 1989年,李治因病去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如同长征路上的那盏油灯,微弱却顽强,照亮了无数人的生命。 李治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奇,也是新中国医疗事业的缩影。1950年代,中国医疗资源匮乏,军队医院尤甚。李治在南京军事学院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军医条件,还为后来的军医大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党史资料,1950-1955年间,中国军队医疗系统逐步正规化,军医培训项目培养了数千名专业人才,直接提升了部队战斗力。李治的努力,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注脚。他的医术与信念,至今仍激励着中国军医事业的发展。
1935年,贵州盘县的夜空被敌机轰鸣撕裂,炸弹如雨点坠落,红军营地一片混乱。火光
我心凛雨
2025-05-08 08:34:56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