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挟持那年,瓦剌兵锋直逼宣府,一封假诏要他开门迎驾,杨洪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尘土飞扬,一眼识破计谋。
他身后是宣府十几万百姓的命,眼前却是“天子亲笔”,这一刻,他没有犹豫,死守到底,他知道,一旦开门,城就没了,家也没了。
杨洪这一辈子,就像他守的边城,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1381年出生在六合,是庐州合肥人。
祖上就是军人,父亲杨璟打靖难之役时死在灵璧,被朱棣追封为国公,母亲施妙岩是个烈性人,男人死了,家不能倒。
她一手把几个孩子管得服服帖帖,尤其这个叫杨洪的儿子,打小练家法,讲的是忠义。
22岁那年,杨洪承袭父职,成了锦衣卫百户,正好赶上朱棣登基,他被调去开平戍边,没多久就随大军北征。
打到斡难河那场仗,他冲得猛,一杆枪挑了几个蒙古骑兵,朱棣当场点头,说这小子有点意思,不久提拔成千户,就此扎根边地。
宣德年间,北边不安生,杨洪就在宣府、赤城一带驻军,他脾气冲,打仗不要命,但脑子还快,喜欢用奇谋。
一次在红山,他故意撤退,把敌人骗进山谷,后头一包夹,蒙古骑兵压根没反应过来就被打散了。
朝廷看他有一套,慢慢往上提,最狠的一仗是正统九年那年,列苏之战,他带着人跟瓦剌打,硬是生擒敌首,一战封左都督。
到了1449年,明朝出了大事,也就是那场“土木堡之变”,英宗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围住活捉。
消息传到宣府,杨洪急了,马上就有诏书从营外送进来,说皇帝回来了,要进城,可这封“圣旨”看着就不对。
他问来人怎么没随驾大臣?怎么没仪仗?再一看印玺不对,他当场下令拒绝开门,还差点动刀,这才保住了宣府。
第二年瓦剌没打下宣府,转身奔北京去了,杨洪也没闲着,连夜整军,带人追打瓦剌的残部,一路追杀到大同外围。
他不靠骑兵跑得快,靠的是对地形熟,对敌人狠,景泰帝知道这老将拼命,把他封了昌平伯,后升昌平侯,给了世袭的爵位,还让他掌宣府大军。
那年他已经七十岁了,老胳膊老腿,但还坚持领兵,他有印,是真正的大将军,统管整个边线。
家里人也都不弱,儿子杨俊在北京掌三千营,是首都的兵头;侄子杨信、杨能,一个镇守大同,一个守宣府。
整个杨家,几乎把北方军事命脉握在手里,外头人都说这是“一门三侯”,皇帝的刀柄,全在杨家手上。
可风头太盛,不是好事,英宗被瓦剌放回来后,软禁在南宫,景泰帝在位,靠着杨家稳住天下,可英宗不是善茬,七年后翻身复位,一把火清算旧账。
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杨俊,他当年没出兵救皇帝,还站在于谦那边,被说成有二心,朝廷一纸诏书下,杨俊被抓,斩首示众。
爵位剥了,尸体都没人敢收,杨能没儿子,武强伯这个爵位也被断了,杨信还有点命,虽然没被砍头,但被贬回老家。
晚年成天喝闷酒,连门都不出,后来他儿子杨瑾勉强继了个伯爵,但也没什么实权,等到李自成攻进北京,杨家最后那点余光也没了。
杨洪死在景泰二年,算起来七十一岁,死前他曾想辞官,说家族太大,怕皇帝忌惮。
皇帝不准,他也就没再说,死后被追封为颍国公,赐谥“武襄”,他的妾葛氏也殉了,被封为淑人。
他死后那年,边地传来消息,说蒙古又动了,可杨家已经没了主心骨,朝廷只能临时调将,换来换去没人能镇住。
有人说,杨洪死得太不是时候了,有人说他活得太久,把功劳做绝了,可不管怎么说,这老头子一辈子活在战马上,最后也死在权力的漩涡边上。
没人记得他临终说过什么,只知道那年,宣府的老百姓自发穿白,送他出殡的人站了十里地。
有人说他是“杨王”,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爵位,是因为他真把这地方当家,当了几十年主心骨,不是靠嘴,而是靠真刀真枪。
过了很多年,史官在《明史》里写他,说他“治军严明,守边抚民”,可没写那天站在城头上的那个眼神。
没人知道他当时是不是害怕,但他没开门,这就够了。
参考资料: [1]《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