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5岁的宋时轮迎娶32岁的小姨子郑晓存,一时间引起巨大的社会舆论。可

品古观今呀 2025-05-09 10:20:37

1972年,65岁的宋时轮迎娶32岁的小姨子郑晓存,一时间引起巨大的社会舆论。可谁也没想到,促成这段姻缘的人竟然是宋时轮的亡妻,郑晓存的亲姐姐。 ​ ​宋时轮一生有三位妻子,郑晓存是他的第三位妻子,他的第二位妻子是郑晓存的姐姐。

宋时轮一下子娶了姐妹俩?这还真是够让人惊讶的,其实并不是宋时轮“老牛吃嫩草”,而他在履行第二位妻子对他的嘱托。

1925年,宋时轮听从家里的安排,与邹氏结婚。

可是此时的宋时轮并不想结婚,因为他满脑子都是革命事业,此时娶妻只会对自己造成负担,而且对对方也不公平。

可是父亲去的一心想要抱孙子,就偷偷为他物色妻子,宋时轮是个孝顺的人,他只能默默接受父亲的安排。

所以结婚后​不久,宋时轮便继续他的革命之路。

次年,宋时轮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时期,他们的大女儿宋兰英出生了。

​1927年,宋时轮转入中国共产党。4月,国民党在广州制造了“四一五”惨案,作为“共党嫌疑人”的宋时轮,被反动当局捕,后被判了2年徒刑。 ​ 考虑到已经有太多革命者的父母妻儿,遭到了敌人的杀害。​为了不拖累妻子,不让家里的悲剧发生,宋时轮选择了放手,和妻子邹氏离了婚。

​此后,宋时轮将所有热情和精力全部倾注在革命事业之中。

之后,宋时轮加入了红6军,正式开始了革命的道路,宋时轮毕业于黄埔军校,又在打仗方面很有天赋,很快在红军里得到了赏识。

他先后在军里担任了校长、参谋长、中央军区参谋长等等职位,一路做到了红20、30军军长。

虽然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绩,可是此时的宋时轮的感情方面却还是一片空白。

不过该来的缘分还是要来的,和邹氏离婚14年后,宋时轮遇上了比他小将近10岁的郑继斯。 ​ ​1941年,当时郑继斯是指导员,宋时轮则是军事教员。 ​ ​宋时轮与郑继斯两人志同道合,连脾气秉性都十分般配,宋时轮要等待的人终于来了。 ​ 他们的定情之物很是特殊,​宋时轮当时也没有什么定亲礼物可以送的,于是就把一把手枪送给了她让她防身用,是自己缴获的战利品。 ​ ​婚礼也很简单,他们各自的铺盖合并在了一起,就算是完婚了。 ​ ​婚后,郑继斯把宋时轮的大女儿当生亲生的抚养,尽管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女儿宋崇实,郑继斯对大女儿的爱却不减半分。

​都说后妈不好当,但郑继斯一直都做的很好。

宋兰英一直身体不好,一次切除胆结石后,郑继斯天天给她炖鸡汤、参汤喝,去菜市场买鲫鱼、肉给她吃,她常说:“兰英小时候吃苦太多了,体质差,要多补养才能身体好”。

宋时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这个“贤内助”,他也越发的疼爱了。

宋时轮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从来不会轻易屈服,但在妻子郑继斯面前,却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用女儿宋崇实的话说,就是“父亲的脾气再大,在家里也总是听从母亲的劝说,有什么事,都与母亲商量,听听她的意见”。 ​ ​可是,宋时轮的贤内助却51岁那年因病去世了。 ​ 然而,​就在郑继斯去世之前,她曾经反复叮嘱丈夫宋时轮,希望他能够照顾自己的亲妹妹郑晓存。

其实宋时轮心里明白,郑继斯的意思就是让自己娶了她的亲妹妹。

不得不说郑继斯是一个心里有大爱的女人。

之前宋时轮是见过郑晓存的,当时她随父母从广东老家来上海求学,住在宋时轮家里。

第一次见面,宋时轮送给郑晓存一支派克笔,不过当时的郑继斯以妹妹还小用不到这么好的钢笔为由,让郑晓存把派克笔送给了自己的嫂子。

1971年夏,为了落实爱妻郑继斯的遗愿,宋时轮把妹妹郑晓存,接到了北京的住处。

宋时轮已经64,郑继斯的妹妹郑晓存才30岁左右,年纪相差极大,因此宋时轮虽把郑晓存接到身边,但并没有遵照妻子的遗愿与郑晓存结为夫妇。

不过郑晓存的到来,倒是给了宋时轮不少关怀和心灵上的安慰,而且她经常把家里收拾的一干二净,让宋时轮感到就像是亡妻郑继斯在世一样。

在动乱时期,宋时轮吃了不少苦,郑晓存始终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这让宋时轮的内心发生了变化。

直到1972年,经组织批准,65岁的宋时轮和32岁的郑晓存结婚。

1975年底,宋时轮托友人黄华从美国买回一支派克钢笔,送给郑晓存,宋时轮开玩笑地说,这是20多年的一笔债。

后来,黄华帮宋时轮捎回一支暗红色的派克钢笔,宋时轮郑重地将笔送给了郑晓存。

1976年,两个的女儿出生,于是给女儿取名“宋百一”,因为夫妻二人年龄相加是110岁。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么大的年纪还要娶妻生子,还是自己妻子的妹妹,但是宋时轮为了完成亡妻的遗愿,他并不在意这些。

郑继斯的遗愿也得以实现,相信她在天之灵得知妹妹有了值得信赖的归属,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宋时轮的这三段婚姻,和每个人夫人都育有一个女儿,也成为了革命史上的一件美谈。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