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前妻去世不久,朱自清就对齐白石的弟子陈竹隐一见钟情,陈竹隐不愿意给他的6个孩子当后妈。没想到朱自清一连写了71封情书,终于打动了她。然而婚后不久,陈竹隐就发现朱自清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因此提出离婚。
1904年,陈竹隐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他们家有很多孩子,陈竹隐最小,全而且家依靠父亲教私塾以及在估衣铺的工作为生,比较清苦。
8岁那年,父亲还是送她去私塾念书。后来哥哥们也从外面带些《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书刊给她看。
16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因忧伤过度不久也离开人世。沉重的打击,使得年少的陈竹隐早早地明白今后只能靠自己去打拼。因此,她离开家,考入了四川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陈竹隐毕业后工作了一年多后考入了北平艺术学院,师从于齐白石、萧子泉、寿石公等先生,专攻工笔画,同时还兼学昆曲。
1929年,陈竹隐毕业后,到北平第二救济院工作,因不满院长克扣孤儿口粮,辞职做家庭教师,继续在红豆馆主浦熙元门下学昆曲。
陈竹隐长相清秀,性格爽朗,又有天赋,浦熙元十分喜爱这位女徒弟,眼看她到了婚配的年纪,而婚姻大事却迟迟没有着落,浦熙元也有些着急。
于是,他就想帮陈竹隐物色一位如意郎君,后来他在同清华大学教授叶公超的一次闲聊中,得知了朱自清的朋友们正在为他找对象,于是便同叶公超合计,决意促成一桩好事。
当时身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却对自己的婚事十分犹豫,距离他的原配夫人武钟谦离世已经一年多了,而且还有6个孩子……
但是架不住好友的热心,于是在1931年4月,朱自清应叶公超之邀前往正阳门的一家酒楼吃饭,当时有陈竹隐和廖书筠,叶公超与浦熙元。
那天的朱自清戴着眼镜,穿米黄色的绸大褂,书生气十足,脚下却是一双老式的“双梁鞋”。这样的混搭,惹得同学们哂笑。
宴席散后,一同作陪的廖书筠对陈竹隐说:“他倒的确有些知识分子的翩翩风度,不过那双‘双梁鞋’土气得很,换做是我,我才不要他。”
然而陈竹隐却上了心,不为别的,只为他文雅正气里,一颗朴拙灵动的心。
朱自清的名字,陈竹隐早有耳闻,她读过他的散文,那柔美细腻的文采、恬静淡雅的画面,都令她感动不已。
都说文如其人,如今,她见到他本人,亦是同他的散文一样,她不由得在心中暗暗为他打了高分。
陈竹隐是位思想开放的女子,并不似平常女子那般害羞含蓄,她主动寄了一封信给朱自清,信里有一片用锦缎包装着的绯红枫叶。“一枚红叶寄相思”,身为文人的朱自清,又怎会不懂其中的意味?
但是后来陈竹隐知道了朱自清的家庭情况以后,她的心里很矛盾,她这么年轻就要去给6个孩子当后妈,她心里着实不愿意。
朱自清的才华令陈竹隐十分的仰慕,但朱自清的家庭负担也让陈竹隐望而却步。所以她决定疏远这个男人。
但是后来在朱自清71封情书的“轰炸”下,陈竹隐终于熬不住心内强烈的感情,接受了他的孩子。
1932年8月4日,一场热闹喜庆的婚礼在上海杏花楼酒店举行。
婚后,二人又生了两个孩子,这就使原本清贫的家庭负担更加沉重了。
为了养家,朱自清每日只有奋笔疾书,不停地写稿子。而陈竹隐也丢掉了自己的画笔,告别了心爱的昆曲艺术,整天围着锅台转,围着几个孩子转,围着自己的丈夫转。
有一天,陈竹隐久违的好友来造访,她好不容易安顿好了几个孩子,才有空闲和好友小聚。
但是她们却把朱自清吵醒了,朱自清被吵醒之后竟当面斥责陈竹隐。
也是因为这件事,纠结很久的陈竹隐,正式向朱自清提出了离婚。
朱自清看到妻子的样子,他彻底慌了神;他才开始想起来,妻子为了家务,很久不曾作画,也没有去听过自己喜爱的昆曲…也是这场吵架,让朱自清真正意识到丈夫的责任和担当,两人和好如初。
陈竹隐和朱自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分歧,他们从来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争执。
当时一大家子靠着朱自清的工资和稿费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贫。在最难的时候,陈竹隐偷偷去卖过几次血。
朱自清去世后,剩下的一大家子人,就只得陈竹隐来照顾。
陈竹隐虽是后妈,但是对每一个孩子都视作己出、绝不偏袒,这也是为何武仲谦的五个孩子成年后都对陈竹隐尊敬有加的原因。
后来陈竹隐在清华园图书馆工作。她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儿女,一边参与朱自清全集的编撰工作。
1990年,86岁的陈竹隐去世。在她去世七年后,儿女们发现一个小箱子,里面放着75封信,其中71封是在恋爱时,朱自清写给她的情书,另外四封是婚后朱自清写给她的家书。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然而这句话对朱自清和陈竹隐来说一点都不适用。不过,爱情与婚姻毕竟不同,婚后的生活正如陈竹隐想象中的一样,充满了千难万苦。
婚姻里总避不开磕磕碰碰;而真正相爱的人,吵架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和分开,而是更加深入了解彼此的需要,找到一种更为舒适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