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6岁的龚澎去世,丈夫乔冠华悲痛落泪,发誓不再续娶。岂料3年后,快6

品古观今呀 2025-05-10 09:50:19

1970年,56岁的龚澎去世,丈夫乔冠华悲痛落泪,发誓不再续娶。岂料3年后,快60岁的他就提出要娶小自己22岁的章含之。孩子们强烈反对,没想到乔冠华一气之下竟将与前妻的一双儿女全部赶出家门。

1913年,乔冠华出生在江苏盐城东乔庄,后来父亲托人将他送入南京中南学校。

当时这是一所教学质量很高的中学,乔冠华要求连跳两级直接上高三最后一学期的课程,经过测试,校方同意他试读,仅用半年的努力,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中文系。这一年,乔冠华16岁。

22岁那年,乔冠华到了德国图宾根大学留学,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拿到了德国的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乔冠华主动放弃了德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决然回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便回到香港,担任一家报社的编辑。

1941年底,香港沦陷,周恩来决定让乔冠华来重庆负责《新华日报》海外版方面的工作。

在周恩来办公室,乔冠华看到一位年轻干练的女士,一双漂亮的大眼睛,让人过目难忘。

周恩来微笑着给他们俩介绍:“你们一位是外事组副组长,一位负责《新华日报》国际版的工作,今后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啦。”龚澎也笑着和他握手:“你好,欢迎你!”

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较多,乔冠华和龚澎几乎天天见面,经常一起研究工作。

有一天,龚澎注意到乔冠华面色苍白,身体蜷缩,赶紧请假带他去医院救治,乔冠华是因为长期劳累而导致的肠穿孔,康复过程之中,龚澎一直陪伴在乔冠华的身边。

此时两人对对方的爱情已经开始萌芽,只不过谁都不曾捅破那层窗户纸。

后来乔冠华的好友作家冯亦代和夫人郑安娜看不下去了,一日,两人在冯家做客不期而遇,郑安娜一眼就看出了两人之间的眉目传情,于是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就被冯亦代夫妇给捅破了。

1943年11月,龚澎和乔冠华结为夫妇。他们的新房是曾家岩50号原叶剑英的居室,没有新被子,两人把各自的被子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家人。

婚后的彭澍因为长期处于劳累的工作状态下,患上了高血压,当时生活条件不好,腿也肿得很厉害。一天晚上,就在起身去卫生间之际,龚澎突然跌倒在地,偏偏主治医生不在,耽误了十几个小时。

乔冠华想尽一切办法救治龚澎,并日夜守护在她的身旁,然而龚澎在住院4个月后,终因抢救无效,于1970年9月20日去世,当时,她才56岁。

龚澎的去世给乔冠华带来了极大的悲痛,每次回到家里,乔冠华都会拿起放大镜一张张仔细查看龚澎的照片,边看边哭。

随着时间的推移,龚澎渐渐退出了大家的话题,乔冠华的孩子们也开始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儿子乔宗淮已结婚,下班后夫妻俩会帮着料理家务,操心着家里的琐事杂情。女儿乔松都住在部队宿舍,经常周末也难得在家多待一会儿。

为了让自己无暇思念,乔冠华甚至没日没夜的工作,就在他以为自己的后半生会黯淡无光的时候,爱情又再一次光临了。因为工作,乔冠华结识了外交部五朵金花之一的章含之。

随后,章含之与乔冠华一起出访欧洲,她是他的主要翻译。朝夕相处中,章含之觉察到了一丝微妙的情感。

但是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得到众人的祝福,乔冠华的子女不接受一个和自己年岁差不多的女人做自己的继母,甚至说自己的父亲“晚节不保”,但是乔冠华决心已定,坚定地要和章含之在一起。

章含之希望结婚后和乔冠华单独过二人世界,不希望乔冠华的孩子们来打扰他们的生活。

所以乔冠华再次和孩子们商量,希望乔宗淮和妻子搬出去住。那时住房紧张,大多都是由单位分配的,乔宗淮资历太浅,尚没有分房的资格。

得知父亲要因为章含之让自己搬走时,乔宗淮的内心无比痛苦。不过,他没有继续纠缠下去,而是含恨带着妻子离去,在朋友的帮助下,暂时住进了一家简陋的四合院,同时把自己的床、桌子、书架及母亲龚澎的一部分东西,从家中运走了。

乔冠华的女儿乔松都因为一直在部队宿舍居住的缘故,完全不知道哥哥已经被赶走的事情。有一天,她因为休假回家,结果发现自己的钥匙始终打不开门,过了好半天,她才遇到了家里新换的保姆。

乔松都知道家里的锁被换了,想要配一把新钥匙,可保姆却说,她没有得到屋主的同意,不能私自答应。

那一日,乔松都最终没能见到父亲,赌气收拾东西离开了家。 ​ ​1973年年底,乔冠华和章含之终举办婚礼,儿女否未到场祝福,婚后,乔冠华也搬出报家胡同,与章含之住进了史家胡同51号。

从那以后,乔冠华有很多年没再见过一双儿女。 ​ ​1983年,乔冠华因病逝世,其间,他的一双儿女曾在他最难的时候默默回到身边,乔冠华在临终前不无感慨地说道:“在我最红的时候,我的子女离开了,而在我最难的时候,他们又回到了我身边。” ​ ​乔冠华的两段婚姻,一次收获了满满的祝福,另一次则充满了各种质疑的声音。但不管怎样,他都付出了真心,也收获了真心。 ​ ​乔冠华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外交事业,不论他生活中有多少争议,都不会抹掉他对国家的贡献。

0 阅读:57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