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咸丰十一年(1861年),湖南醴陵李家村遭了水灾。八岁的李氏攥着母亲的衣角,看着父亲将她卖给邻县的富户。 在富户家做粗使丫鬟的七年里,李氏学会了察言观色。十五岁那年,因干活利索,她被转送给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母亲。老夫人怜她孤苦,让她随主家姓"谭",从此她有了个新身份——谭家的侍女。 光绪五年(1879年)春,谭钟麟回乡省亲。十九岁的李氏在老夫人房里伺候时,被谭钟麟多看了两眼。三日后,她被抬进老爷的厢房。红烛摇曳中,她听见自己的原姓被永远剥离:"以后你就叫李氏。" 通房丫鬟的身份比妾室低贱三分。李氏既要伺候老爷夫人起居,又要承担繁重家务。正妻徐氏对她横竖看不顺眼,动辄借故刁难。 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李氏怀孕五个月仍在冰水里浣洗衣物。徐氏故意打翻她端来的燕窝粥:"脏手碰过的东西,老爷如何吃得下?"当晚,李氏被罚跪祠堂,膝盖隔着薄裤抵在青砖上,疼得冷汗直冒。 二月廿五,李氏在柴房生下一个男婴。谭钟麟因梦到文曲星下凡,为孩子取名"延闿"。可孩子刚满月,就被徐氏抱走:"庶子焉能养在妾室身边?"李氏只能隔着窗棂,远远望着乳娘抱着孩子在花园里逗弄,她多想抱抱自己的骨肉,却只能哽咽着唤一声"少爷"。 谭延闿长到五岁,李氏偷偷用炭条在青砖上教他识字。每当夜深人静,母子俩就在柴房里借着月光读书。 光绪十四年(1888年)除夕,谭延闿因被兄弟嘲笑"野种",躲在假山后哭泣。李氏悄悄塞给他一块桂花糖:"莫听他们乱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出息了,娘就有脸面了。"孩子含着糖块,眼里闪着坚定的光。 光绪十八年(1892年),谭延闿亲眼看见母亲因打碎一只青瓷碗被罚跪。他红着眼眶跪在李氏身边:"娘,我以后定会保护你!"李氏抹去儿子的眼泪:"傻孩子,你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娘就知足了。"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开封会试传来喜讯:谭延闿高中会元!谭家大摆宴席庆祝,席间有亲戚阴阳怪气地说:"到底是庶子,难登大雅之堂。" 谭延闿猛地站起身,酒杯重重摔在地上:"我娘含辛茹苦养大我,尔等有何资格议论她!"满座皆惊,谭钟麟也不禁点头赞许。 次日,谭延闿向父亲恳请改善母亲的待遇。"父亲,母亲为谭家操劳半生,理应得到尊重。"他言辞恳切,谭钟麟沉思片刻,终于同意让李氏在正堂用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谭钟麟病逝。李氏的处境愈发艰难,但谭延闿已成为翰林院编修,他将母亲接到北京悉心照料。每次回家,他都亲自为母亲端茶倒水,陪她说话解闷。 民国六年(1917年),李氏病逝。出殡当日,族中长老以"妾室不能从正门出殡"为由阻拦。谭延闿二话不说,躺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声道:"今日我谭延闿已死,要葬便连我一同葬了!"长老们面面相觑,最终不得不让步。 李氏的灵柩从谭家正门缓缓抬出,送葬队伍绵延数里。她一生苦难,却因儿子的孝顺,最终以正室之礼下葬。谭延闿扶着棺木,泪如雨下:"娘,您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走一回了。" 李氏的故事,是封建时代无数女性命运的缩影。她用一生的隐忍与付出,换来了儿子的功成名就,也换来了自己迟来的尊严。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她的棺木最终入土为安,而谭延闿对母亲的孝心,却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
诺斯罗普的笔娱乐
2025-05-09 10:41: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