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因洗澡跌倒瘫痪卧床。患有心脏病的妻子日夜照顾,没想到他却给妻子写了挽联,然而妻子看后却说:“放心,我定比你活得久……”
陈殷恪被誉称为:“教授中的教授,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一生命运多舛,年纪轻轻患有足疾,因为高度近视而双目失明,晚年瘫痪。
虽然表面风光无限,学识渊博,为人敬仰,但是陈寅恪生活却十分艰难,创作之路也非常艰辛。
不过在陈寅恪的生活中,幸得有良人相伴,才让坎坷的一生并不缺少温情的抚慰。
他的良人就是唐筼。
1928年,36岁的陈寅恪在清华教书,但此时的他却是一个大龄剩男。
那时候陈寅恪因为是单身,就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他觉得宿舍太冷清,就经常在赵元任家蹭饭。
所以,对于蹭吃蹭住的生活,他非常满意:“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
一天,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对他说:“寅恪,这样下去总不是事。”
陈寅恪回答:“虽然不是永久计,现在也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一大些麻烦来了。”
赵元任听了大笑说:“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
陈寅恪知道,他们夫妻两人的心思就是给他找个对象。
其实最着急他婚姻大事的是他父亲,后来父亲急得直接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你再不结婚,我就自己做主给你找个人。
陈寅恪妥协了。
后来,他在杨步伟的介绍下认识了清华体育教师郝更生的女友高仰乔的义姐唐筼。
唐筼,原名家琇,是民族英雄唐景崧四子唐运泽的女儿。当时她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当体育老师。
虽是体育老师,但她从小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文学修养深厚,她与陈寅恪相同,一心用在学习及教育事业上,也未曾恋爱。
两人见面之后,彼此都心生欢喜。
1928年7月10日,陈寅恪与唐筼宣布订婚,7月15日,在好友赵元任的家中举行订婚喜筵宴客。
婚后两人的生活自是幸福不已,羡煞旁人。但与之相伴的,却是接踵而来的痛苦。
次年,唐筼为陈寅恪生了一个女儿,本是全家高兴的大事,可是却让陈寅恪心痛不已。
由于唐筼此前一直患有心膜炎,大女儿陈流求头围太大,导致唐筼分娩过程长而艰难,从而感染,随引发了心脏病。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靠着药物,唐筼慢慢的好起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陈寅恪一家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北平沦陷之后,陈寅恪的父亲绝食明志,坚决不做亡国奴,最终在85岁时离开了人世。
陈寅恪强忍丧悲痛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同时还要兼顾着保护中国文化的重任,在悲愤交加之下,陈寅恪右眼的视网膜不幸脱落,他的视力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不做亡国奴,唐筼同丈夫一起拖家带口地举家搬迁,一路上她一直担忧着丈夫的眼睛,又要照顾几个孩子。
由于陈寅恪不爱吃包子,唐筼就向友人学习提取维生素乙的方法,又学着做各种自制烤面包。
唐筼有一本“食物成分表”,上面的内容都是她自己亲手写的,涉及食品的名称、营养成分、热量等,全都很细致。
为了给体质虚弱的陈寅恪补身体,唐筼拖着自己虚弱的身子,跑到远处的街道为他买来一只山羊,待母羊产下小羊崽后,她便又自己开始学着挤奶。
那时的唐筼身体也已经被疾病缠身甚久,挤完奶后,她急忙拿给陈寅恪喝,一点也不顾头晕虚弱的自己。
当时,陈寅恪不顾眼睛和疟疾之灾,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除完成上课任务外,坚持写完了《论元白诗之分类》、《长恨歌笺证》。
学期结束时,由于陈寅恪看不清楚,唐筼和女儿还帮忙完成成绩单的填写。
1945年,陈寅恪双眼失去光明,手术仍不见效。为了能给病弱的陈寅恪补身体,唐筼把两件像样的衣服送进当铺……
陈寅恪常常告诫女儿:“你们可以不尊重我,但必须尊重母亲。母亲是家中的主心骨,没有母亲就没有这个家。”
足以见陈寅恪对妻子的感恩和疼惜。
动荡时期到来之后,陈寅恪一家经过了抄家、洗劫、批斗、逼迁、赶走女工和停发工资,只给几十元难以维持生活的“生活费”。
陈寅恪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非常担心妻子唐筼将不久于人世,1967年前后伤心地拟了一副挽联《挽晓莹》(唐筼别名)。
“预挽唐筼,联文字字血泪,情真意切:涕泣对牛衣,卅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唐筼理解丈夫的心情,看着他这副样子,唐筼便想办法宽慰他,苦笑着劝他放心,自己定然会比他活得长。
1969年10月,陈寅恪因病去世,唐筼平静的处理了丈夫的后事,还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她说自己也该去了。
在陈寅恪离世的第45天,唐筼就追随而去了。
陈寅恪和唐筼的婚姻来看,或许,婚姻最美的地方就是深情之下无怨无悔的陪伴。
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与自己相守一生,相伴到老的人,需要耗费极大的运气,有些人究极一生也难以觅得一位良人,而有些姻缘深厚的人,只需一眼就能够找到自己的爱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陈寅恪和唐筼的感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