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再出事故!5月6日,当地时间,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在成功勾住拦阻索准备着舰之际,由于拦阻系统出现故障,未能及时减速而从甲板滑出坠入大海。幸运的是,飞行员与后座的武器系统官(WSO)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弹射,被MH-60S“海鹰”直升机及时救起,二人仅受轻伤。但这却是“杜鲁门”号航母在一周内第二次出现舰载机坠海事件,令外界不禁质疑这艘航母的战备状态是否已然告急?
细数一下这艘“倒霉”航母最近的事故通报:2024年12月,杜鲁门号上一架F/A-18F战机执行空中加油任务时,竟被己方“葛底斯堡”号巡洋舰的防空导弹击落;2025年2月,又在埃及塞得港附近与一艘商船“贝西克塔斯-M”号发生碰撞,航母右舷严重受损;紧接着在4月28日,因航母剧烈急转弯,一架正在机库内调度的F/A-18E战机连同拖车一起被“甩”入大海;而现在,仅过了不到一周,另一架F/A-18F也因拦阻系统故障坠入大海。 这不是“倒霉”二字所能概括的了,简直就是“厄运附体”。仅仅半年时间,“杜鲁门”号就摔了三架战机,还撞了一次货船,一周之内更是连摔两架。别说是核动力航母了,就算是普通民航公司飞机一周掉两架,也得全球停飞彻查。而杜鲁门号这架破摊子,还在红海高危战区坚持带伤前行。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事故到底是偶然,还是另有隐情?先说这次事故的“元凶”——拦阻索系统。舰载机降落航母时,必须通过尾钩勾住拦阻索,在短短几十米内将高速飞行的战机拉停,这对技术与设备的要求堪称“刀尖上的芭蕾”。拦阻索如果出现暗伤,或张力控制系统反应迟钝,都可能导致战机滑出甲板。事实上,这种事故并不罕见,无论是2003年“华盛顿”号航母,还是2005年“小鹰”号、甚至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都曾发生类似事件。但问题是:一两次可以理解,频繁发生就值得警惕了。 更关键的是,“杜鲁门”号航母已经连续部署超过8个月,驻扎在红海与阿拉伯海一带,几乎是美军现役航母中“最操劳”的一艘。而该地区正是胡塞武装活跃的核心区域。胡塞武装不仅不断向红海航运发射导弹与无人机,还曾直接对美军航母发动袭击。为了规避导弹威胁,杜鲁门号常常需要高强度机动,严重影响了舰载战斗机的维护、飞行节奏与甲板设备的稳定性。
别忘了,4月28日那起把战机和拖车甩入海的事故,就是在航母进行剧烈紧急转向时发生的。这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整个航母战备体系在高压之下的一次系统性崩溃。而根据CNN的报道,5月6日当晚,胡塞武装竟再次对“杜鲁门”号发起袭击,而就在几小时前,美方还高调宣布已与胡塞达成停火协议……打脸打得这么快,换谁不抓狂?这也暴露出美军一个老问题:人扛不住了。连续高强度部署让飞行员、维护人员、指挥人员身心俱疲。在这种状态下,战斗力反而下降。这一次的拦阻索事故,从技术角度看或许只是设备老化,但从体制层面看,却是人力与物力资源枯竭的体现。 而“杜鲁门”号事故频发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隐忧。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虽然在表面上仍处于全球领先,但真正能够持续部署、随时出动的却寥寥无几。“林肯”号返厂维护,“福特”号刚服役问题不断,“尼米兹”号太老,“里根”号则部署于亚太……能用的就那几艘,手头没得选。“杜鲁门”号成了“顶包侠”,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
问题是,美国自己造船工业也不争气。航母维护周期长、造新舰成本高,“工业空心化”加剧之后,想迅速造新航母已经不现实,甚至连老航母的中期维护都拖拖拉拉。这也导致美军在面对多点冲突时分身乏术,“杜鲁门”号这样的老伙计就只能咬牙硬扛。 可以说,“杜鲁门”号这波事故频发,表面看是航母状态不佳,深层次却反映了美国全球军事扩张战略的“透支症状”——航母是战略工具,但战略不能不计成本地运转。如今在红海苦撑的“杜鲁门”号,如同美国全球战略的缩影:高强度出动、设备老化、人力紧张、事故频发,最终受苦的还是一线官兵与前线武器系统。
一艘核动力航母,半年四次重大事故,一周两架舰载战机坠毁,这样的战备状况令人忧心。而背后暴露的是美国军事战略资源分配失衡、造舰能力下滑、人力资源疲惫以及工业体系空心化的多重危机。一个曾经傲视全球的海军强国,竟让一艘“杜鲁门”号沦为“事故航母”的代名词,不得不让人感叹:美国的霸权机器,真的开始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