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玉器是保值增值的,其实无论那个商场卖岀来的都是毫无收藏价值的,只有佩戴功能,想转卖基本上等于零,不可能。
商场所售玉器与收藏级玉器存在本质差异,商场玉器多采用广义和田玉(俄料、青海料)或低端翡翠,这类玉料产量大、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例如青海料手镯原料成本仅100-200元/克,经机雕后售价约500-800元/克。其工艺以流水线制作为主,缺乏手工雕刻的艺术独创性,难以达到收藏级标准。
商超玉器价格包含高额品牌溢价与渠道成本,实际玉料价值占比不足30%。以某商场标价1万元的俄料挂件为例,其玉料成本约3000元,加工费1000元,剩余6000元为营销与场地费用。这类产品本质是消费品,流通时折价率可达50%-70%。
收藏级玉器需具备历史传承、名家雕刻或特殊文化符号,如红山文化玉龙、清代宫廷玉雕等。而商超玉器多为现代普品,既无历史沉淀,也未形成独特IP,难以进入拍卖市场。
真正具备保值能力的玉器特质
1. 材质的稀缺性
◦ 新疆和田籽料:顶级收藏级籽料价格达9000-1.62万元/克,年产量不足15吨。
◦ 高端翡翠:玻璃种帝王绿翡翠手镯拍卖价超2000万元,原料稀缺性逐年加剧。 这类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价格年均涨幅约15%-20%。
2. 工艺与文化的双重加持 大师作品与古玉因附加人文价值而升值。例如:
◦ 清代乾隆御制翡翠扳指拍出4736万港币;
◦ 战国双龙玉璜拍卖价209万元,较出土时增值超百倍。 手工雕刻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每件均为孤品。
收藏级玉器通过拍卖行、私人藏家圈层交易,形成独立于消费市场的价值体系。2024年北京翰海玉器专场成交额5144.92万元,明清玉器占比超60%,证明高端市场活跃度。
三、普通消费者认知误区解析
1. 混淆“和田玉”定义 国标将透闪石玉统称和田玉,但新疆料与俄料价差达10倍以上。商超利用术语模糊性营销,使消费者误将广义和田玉等同于新疆和田玉。任何证书不会告诉你是什么产地的。
2. 低估时间维度的影响 玉器增值需长期持有(通常20年以上),短期难见效。1950年代收购的优质籽料,当前价值已是原价500-1000倍,但商超玉器缺乏时间沉淀条件。
3. 忽视专业鉴定门槛 玉器评估需检测材质、工艺、传承脉络,普通消费者难以掌握。2025年某检测机构数据显示,商超退货玉器中83%存在定名合规但品质虚高问题。
商超玉器本质是佩戴型消费品,其材质与工艺决定其流通折价率高。真正具备保值能力的玉器需同时满足材质稀缺、工艺精湛、文化赋能三大条件,这类藏品仅占市场总量0.3%。建议消费者区分佩戴需求与投资需求:若追求保值,应选择新疆籽料原石、明清古玉或大师作品,并通过拍卖行等专业渠道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