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09 20:40:52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聪慧刻苦,少年时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十八岁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科学教育刚刚起步,王淦昌却已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科研天赋,他在与吴有训教授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关于放射性核素的研究,初露锋芒,随后,他获得了赴德留学的机会,进入当时世界一流的柏林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迈特纳。   在德国的岁月,是王淦昌科研生涯的重要起点,他不仅在理论方面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还敏锐地洞察到实验物理的发展方向,1928年,他设计了一个验证中子存在的实验方案,这一设想本有可能让他成为中子发现的第一人,然而,由于缺乏实验条件和导师的保守态度,他的计划未能实施,几年后,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根据类似的思路完成了实验,并因此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与诺贝尔奖的第一次错肩。   回国后,他在科研与教育两方面都投入巨大精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物理学人才,其中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1940年代的中国,战乱频仍,科研条件极其艰苦,即便如此,王淦昌依然在中微子探测等理论领域取得突破,1942年,他提出了一种研究中微子的方法,然而当时国内根本无法开展相应实验,几十年后,这一理论被美国科学家证实,并最终获得1995年诺贝尔奖,这是第二次遗憾。   1956年,王淦昌被派往苏联,加入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成为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主力成员之一,在那里,他带领团队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一成果震动学界,为反粒子的研究提供了坚实证据,国际物理界高度关注这项成果,普遍认为王淦昌有望凭此成就问鼎诺贝尔,然而,就在此时,命运再次转向。   1960年,苏联突然撕毁条约,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带走全部技术资料,中国核工业陷入孤立,正当国内科研人员陷入彷徨时,一位即将离开的苏联专家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中国不需要担心,他们有王淦昌,这份信任并非空穴来风,王淦昌的科研能力早已在国际同行中赢得了敬重。   他没有犹豫,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刻,毅然放弃了在苏联的优渥条件和几乎触手可及的国际荣誉,回到祖国,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研发工作,从此,他以“王京”的名字,扎根于茫茫戈壁,成为中国核时代的奠基者之一。   那是一段艰难到近乎残酷的岁月,试验场地遍布风沙,科研人员住的是简陋的帐篷,冬天早上醒来,被子上常常结着冰碴,实验器材短缺到极点,甚至需要从电影厂借淘汰的高速摄影机来完成关键测试,有一次核材料处理不当,放射性物质泄漏,年逾花甲的王淦昌穿上防护服冲进现场,亲自处理险情,他从不将自己置于特权之中,也从未以年龄为借口逃避任何一次危险。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撼全球,当世界还在猜测中国是否需要至少二十年才能掌握核技术时,这个寂静的东方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跨越,王淦昌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再次刷新世界对中国科研能力的认知,而那时,所有的光荣仍被深深掩藏,王淦昌依旧是“王京”,依旧在荒漠中默默工作。   直到1978年,国家对核工程部分解密,王淦昌的真实身份才重新浮出水面,他回到北京时,带回的行李不过几件破旧的工作服和厚厚的笔记本,那是他在戈壁滩上写下的无数公式与构思,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他并未选择功成身退,而是继续走在科研最前沿,1980年代,他牵头提出并推动了“863计划”,为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勾勒了蓝图,这个计划后来催生了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堪称中国现代科技体系的起点,他始终坚信,科学的力量终将改变国家的命运。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奖章,国家终于以最高荣誉肯定了这位沉默英雄的一生,然而,那一年,他已年事已高,无法亲自领奖,这份迟来的荣耀,既是对他个人的致敬,也是对所有隐姓埋名的科研者的褒奖。   信息来源:光明网——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