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五一假期来临之前,我特意去了一次山东临清,临清是大运河主要城市之一,在大运河发展历程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
然而临清这个并不富裕的小县城,在历史上出过很多杰出人物,例如有:惠始、张自忠、李起元、杜士进、孙金声、张益庆、张自忠、季羡林等人物。
为此晓龙特意去了,【季羡林同志纪念馆】国学大师季羡林,六岁离开临清康庄镇官庄村,先是济南求学 德国留学,最后成名北大名扬天下,在纪念馆看见他留德期间女朋友,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的女朋友伊姆加德等了他60年,终生未嫁。
因为季羡林研究梵语,所以对季老有一些很特别的关注。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季羡林具体研究成果
● 原始佛教语言研究:他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这一论文中,提出了原始佛教的经典不是用梵文写成,而是用一种东部方言,即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观点。这一发现对研究佛教的起源和传播具有重大意义,纠正了过去学术界的一些错误认知,为后续的佛教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 佛教文献翻译与整理:季羡林花费大量精力翻译了多部重要的印度佛教经典,如《罗摩衍那》。这部史诗不仅是印度文学的瑰宝,也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思想和文化内涵。他的翻译工作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印度佛教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此外,他还对一些佛教梵语剧本进行了翻译和研究,深入剖析其中的宗教、哲学和文学价值。
● 佛教历史与传播研究:季羡林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和分析,深入研究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发展历程以及向中国和其他国家传播的路线和影响。他探讨了佛教与印度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在研究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他详细考察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如儒家、道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阐述了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图一到图三,是晓龙在山东临清季羡林同志纪念馆特意拍的。
最近分享了各国博物馆,关于中国文物,大部分是佛教历史相关,那么像我去过的佛教圣地,比如洛阳,大同,西藏,敦煌,都能想起老前辈。
印度🇮🇳国家博物馆也有中国部分文物,印度国家博物馆藏有中国文物,其中包括中国敦煌绘画、藏传佛教器物等,该馆收藏的中国敦煌壁画原作高达200余幅。
这些文物出现在印度国家博物馆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在历史上印度🇮🇳属于英国🇬🇧的殖民地。
具体由于战争、掠夺、非法贩卖等原因,中国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例如,敦煌在近代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珍贵文物被外国探险者、掠夺者以不恰当甚至非法的手段获取并带出国门,印度国家博物馆中的中国敦煌绘画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入的。
季羡林怀揣炽热的爱国之心,如无畏的逐梦人,在异国他乡苦学梵文、巴利文等绝学,为的是汲取知识反哺祖国,让古老的佛教文化历史在现代社会重绽光芒,在东方学研究领域立下不朽功勋。
他是文学天空中璀璨的明星,凭借深厚的文学知识,用生花妙笔书写出一篇篇饱含智慧与情感的佳作,将东方文化的魅力传递至世界角落,多才多艺的他在文学殿堂中自由驰骋,留下了无数传世经典。
感恩季羡林先生,他以学术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毕生力量,其爱国精神和学术成就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漫漫征途。
或许你是谁,你就能遇见谁,有个北京海淀区赵大哥他父亲今年80岁,正式季羡林老前辈的学生,1945年出生于北京,期待有机去北京拜见一下老先生,也欢迎赵哥到祖国正北方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晓龙为您慢慢讲解,属于我们区域历史文化故事。
想到季羡林老前辈,我就想到了泰戈尔诗人,他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画家和作曲家,也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在印度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年泰戈尔访华,恰好遇见他过生日,当时北京各界为他举办生日宴会是一场极具文化意义的活动。
后来,徐志摩参与的聚餐文学会与泰戈尔为他起名存在一定关联。
嘻嘻嘻,不小心又说多了,总之感恩季老。谢谢您阅读到这里,遇见世界,遇见您网络志愿者·晓龙和您聊公益晓龙带你去旅行文学艺术晓龙带你看世界[超话]。
随笔:杨晓龙
图片:临清季羡林同志纪念馆、印度🇮🇳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