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叶志超,熟悉近代史的人肯定不陌生。甲午战争的平壤之战中,叶志超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丧失斗志,弃城而逃,率部狂奔五百里逃回国内,被人骂为“长腿将军”。不过说起来其实早在平壤之战前,叶志超就有跑路的想法了。 1894年9月2日,李鸿章得到情报,知道日军已经在元山登陆向西进军,意图和北上的日军一起攻打平壤,于是急电叶志超命他主动出击,迎击日军,以期各个击破。然而叶志超却在3日回电说日军可能“载兵登岸,袭我后路,断我转运”,而平壤各军不过万人,只有“筹调添募”,增兵到四万人以上,“厚集兵力分布前敌后路”,才可以保证没有隐患。 叶志超说前线清军兵力有限这个虽然是事实,不过日军大兵压境,不趁着日军还没有汇合的机会主动出击,指望“筹调添募”等兵力足够了再打,显然有些不合时宜。所以李鸿章当天再次致电叶志超,告诉他应当挑选精锐出其不意痛击日军,使得日军不敢深入。 而光绪也对叶志超的提议极为不悦,于是在4日电谕李鸿章,命他转告叶志超不得已“兵未全到”为借口,束手待毙,坐等日军来攻,“不思半济而击之术”。李鸿章接到上谕以后不敢怠慢,急电叶志超告诉他抽调援兵一时难以实现,要靠现有兵力同心奋勇,出奇制胜。 只是李鸿章没想到,其实叶志超的真实想法却是不战而退。他和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升阿会商时认为日军“乘胜大至,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各整队伍暂退瑷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打算弃城而走。 只是左宝贵极力主战,反对撤军,叶志超才不得不改以兵力不足为由进行推诿。之后李鸿章的回电也表明朝廷不可能同意放弃平壤,叶志超只能打消念头,老老实实准备迎战日军。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