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黄克诚的岳父贩卖鸦片,被判死刑,行刑前,黄克诚找到了负责此案的干部,说:“能否帮我一个小忙?”
有个姓唐的老头子因为倒腾鸦片被政府抓了,这案子本来不算稀奇,可偏偏他女婿是当地的大干部黄克诚。
消息传开,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竖着耳朵等下文,谁不知道黄书记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
要说这唐老头,年轻时就是有名的纨绔子弟,祖上给他留了百十亩好田,他却整日泡在烟馆赌场里。
闺女唐棣华倒是争气,跟着地下党闹革命,后来嫁给了新四军的黄克诚,这婚事当年在衡阳城可是新鲜事:三十好几的八路军干部,娶了个念过洋学堂的富家小姐。
公审大会那天,法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老百姓都伸着脖子看,想瞧瞧黄书记会不会来给老丈人说情。
可直到宣判枪决的布告贴出来,也没见着黄克诚的人影,倒是有细心的发现,布告上盖的大红章子比往常多盖了两个,这是怕人误会黄书记插手。
其实那天一大早,黄克诚就把法院院长堵在办公室门口了,院长脑门上的汗珠子直往下掉,心说这回可难办了。
哪知道黄书记开口就说:"该怎么判就怎么判,谁要是徇私,我第一个不答应!"
这话说得硬气,倒把院长给整不会了,末了他才补了句:"要枪毙前,能不能让他闺女去见最后一面?"
这话传到唐棣华耳朵里,正在妇联办公室写材料的她,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团团。
要说心里没点疙瘩那是假的,可想起这些年跟着丈夫南征北战,最明白他那副牛脾气。
当年结婚时丈夫就撂过话:"咱们是革命夫妻,公是公,私是私。"这回算是应验了。
他们的夫妻的缘分,还要从十年前说起,那时候他在新四军当参谋长,快四十的人了还没成家。
组织上给他介绍过文工团的姑娘、医院的护士,他都摇头,直到有天在根据地小学看见唐棣华教孩子们唱《黄河大合唱》,扎着两条大辫子的姑娘站在土台子上,眼睛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结婚那天简单得很,两床铺盖搬到一起就算成了家,唐棣华陪着他钻山沟、睡草棚,怀孩子七个月还跟着部队转移。
有回遇上鬼子扫荡,她挺着大肚子跑了几十里山路,脚底板磨得血糊糊的,黄克诚看着心疼,她却说:"跟着你,吃多少苦都值当。"
转眼全国解放了,两口子回到湖南工作,唐棣华在妇联干得风生水起,黄克诚当上了省委书记。
日子安稳了,麻烦事却找上门来,她那个不成器的爹,仗着女婿是省里的大官,竟然干起了贩鸦片的勾当。
要说这老头子也是糊涂,当时正抓禁毒呢,顶风作案不是往枪口上撞么?
枪决前一天,她去了趟看守所,老头子缩在墙角,头发白了大半,见着闺女,张嘴就说:"你跟克诚说说..."
但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爹,新中国的法律不是儿戏。"临走时,她留下包芝麻饼,那是老头子小时候常给她买的零嘴。
有人说黄克诚太绝情,连老丈人都保不住,可更多老百姓竖大拇指:"这才是好官!"
黄家的几个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公家的便宜半分不能占,大儿子参军填表,在"家庭出身"那栏端端正正写了个"革命干部",回家还挨了顿训:"你外公的事为什么不写?"
而黄克诚这辈子最得意的事,不是带兵打仗的功劳,而是家里五个孩子个个本分,有回小女儿单位分房子,按条件能分个三居室。
他知道后,愣是让闺女把名额让给了更困难的同事,闺女委屈得直哭,他板着脸说:"你爹是黄克诚,你就该多吃亏!"
这事过去几十年了,衡阳城的老辈人还常拿来说嘴,法院旧址现在改成博物馆,墙上挂着当年禁毒运动的照片。
有张泛黄的判决书照片,右下角两个红印章早就褪了色,可老百姓都说,那印章盖下去的声音,当年可是震得整个湖南都听得见。
信息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