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说《金瓶梅》中的美食的时候,好多人会想到宋蕙莲的烧猪头,但是我每次第一个想起来的,是李瓶儿擅长的“酥油泡螺”。
酥油泡螺听起怪怪的,像是螺蛳粉,实际上是一道甜品。明代大吃货张岱在《陶庵梦忆》卷四“乳酪”就写过这道甜品的制作方法:
余自豢一牛,夜取乳置盆盎,比晓,乳花簇起尺许,用铜铛煮之,瀹兰雪汁,乳斤和汁四瓯,百沸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
或用鹤觞花露入甑蒸之,以热妙;或用豆粉掺和,漉之成腐,以冷妙;或煎酥,或作皮,或缚饼,或酒凝,或盐腌,或醋捉,无不佳妙。
而苏州过小拙和以蔗浆霜,熬之、滤之、钻之、掇之、印之,为带骨鲍螺,天下称至味。其制法秘甚,锁密房,以纸封固,虽父子不轻传之。
为了吃这道甜品,要专门养一头牛,挤完奶还不能喝,把牛奶放在盆里静止一夜,早上醒来就能看到“乳花簇起尺许”,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用的稀奶油。苏州的过小拙把乳酪和以蔗浆霜,熬煮、过滤、穿孔、拾取、印上花纹,这就是“带骨鲍螺”,堪称天下至味。
可见酥油泡螺是一种奶制品,主要原料是牛奶中熬制和捶打提炼出的稀奶油喝酥油,制作时将酥油用冰水逐渐凝固,捏制成型,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奶油裱花~
用酥油做甜品其实从唐代就有,杜甫在诗中就写到“冰浆碗碧玛瑙寒”,说的就是唐代很流行的甜品“酥山”。制作方法大概是把酥油或者奶油加热融化后淋在碎冰或冰沙上,形成山形装饰,有时还会加入蜂蜜、花瓣等调味,相当于今天的绵绵冰或者冰激凌。到了南宋,可能是牛奶产量增大,酥油消费量也大了起来,酥油泡螺在街头巷尾都能买到。《梦粱录》中就写过“观桥市西坊卖鲍螺滴酥,观桥大街卖豆儿糕、轻糖,大平坊卖麝香糖蜜糕、金铤裹蒸儿,庙巷口卖杨梅糖、杏仁膏、 薄荷膏、十般膏子糖”。其中“鲍螺滴酥”就是指“酥油鲍螺”。
李瓶儿曾经是梁中书的小妾,又跟过花太监,吃穿用度方面见过大世面,做得一手好酥油泡螺,西门庆家其他人都不会做。这可能约等于今天会做舒芙蕾?而且李瓶儿做的酥油泡螺上,有白色和粉红2种,上面还撒着金粉,外形非常好看。
而李瓶儿死后,再也没有人给西门庆做这道精致的高难度甜品了。妓女郑爱月打听到后,为了讨好西门庆,专门苦学酥油泡螺的做法,特意给他做了一份送进府里。
倒是应伯爵来者不拒,不仅自己立刻吃了一个,称赞道:
“老先生,你也尝尝。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换骨。眼见稀奇物,胜活十年人!”
不仅如此,他还拈了一个递给温秀才,说道:
“此物出于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乃上方之佳味。”
然而她最想讨好的西门庆却不买账:“我见此物,不免又使伤我心。唯有死了的六娘,她会拣,她没了,如今家中谁会弄它?”
西门庆触景生情,他虽然风流,但李瓶儿对他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李瓶儿的酥油泡螺,自然也是不可超越的。西门庆看着酥油泡螺,只觉得这怎么能和李瓶儿的正宗版本相比?也就是说,你郑爱月一个妓女怎么能取代李瓶儿在我心中的地位?
这一盘酥油泡螺,正如同李瓶儿的人生,甜腻,珍贵,难得,富贵,成了西门庆永远念念不忘的人生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