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者指使学生窃密:畸形考核何时休?

近日,北京某高校学者李某因指使研究生张某窃取企业涉密数据换取境外期刊发文机会,被有关部门联合查处。这一案件不仅暴露了个别学者学术伦理的崩塌,更将高校“非升即走”考核机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非升即走”双刃剑:科研加速器还是伦理粉碎机? “非升即走”制度作为高校师资筛选的国际通行规则,本意是通过竞争激励青年教师产出高质量成果。然而,国内部分高校在落地时将其异化为“唯论文、唯SCI”的量化锦标赛。某985高校甚至明码标价:1篇顶刊论文=3年教学工作量。这种简单粗暴的换算公式,迫使学者在“留校”与“学术尊严”间艰难抉择。 李某的案例正是极端写照。为在六年聘期内攒足“科研成果”,他勾结境外机构,以涉密数据为筹码换取顶刊“通行证”,更将学生张某卷入犯罪链条——以实习之名行窃密之实。事件曝光后,网友痛心疾首:“导师手握毕业生杀大权,学生哪有说不的权利?” “学术GDP”狂欢:谁在喂养畸形生态? 当前高校考核体系中,境外期刊权重畸高已成顽疾。据统计,国内90%以上的“非升即走”合同将SCI论文数量作为核心指标,部分学科甚至要求年均发表2-3篇顶刊。这种“以刊评文”的导向,实质是将学术话语权拱手让渡于西方评价体系。有学者尖锐指出:“若将屠呦呦、莫言置于现行考核下,恐怕未等突破性成果诞生就已遭淘汰。” 重压之下,灰色产业链悄然滋生。论文代写工厂、数据造假团伙、期刊“中介”与焦虑的学者形成共谋。而处于权力链底端的研究生,往往沦为“学术民工”。张某的遭遇绝非孤例:导师以毕业相挟,学生被迫参与数据造假、挂名虚假论文的事件屡见报端。 破局之路:让学术回归“求真”本质 事件引发学界对考核机制改革的强烈呼声。专家建议多管齐下: 分类评价:设立教学型、科研型双轨道,避免“用同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延长周期:重大成果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可探索弹性聘期考核机制; 本土标准:建立自主知识体系的评价指标,打破“SCI至上”迷思; 伦理监管:将师生权责关系纳入制度框架,设立学术不端举报保护通道。 教育部近期已出台文件,明确要求“破五唯”、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但政策落地仍需高校摒弃“排名焦虑”,真正构建尊重科研规律的评价生态。 当发论文成为“保命符”,当师生关系异化为“老板与员工”,李某式的悲剧便不再是个人道德的塌方,而是制度缺陷的必然恶果。学术考核不应是悬在学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应成为照亮真理之路的明灯。唯有让科研回归“问题导向”、让评价尊重“人的价值”,才能避免象牙塔在功利主义中倾覆。

0 阅读:29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真相、道德、科学在流量面前一钱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