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带围鱼耳宣炉此炉簋式,侈口,短颈夸腹,口沿下至器腹左右各置一鱼形耳,圈足内

东园雅集 2025-05-13 10:09:42

明 金带围鱼耳宣炉

此炉簋式,侈口,短颈夸腹,口沿下至器腹左右各置一鱼形耳,圈足内缩,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楷款。造型来自‘宋哥窑粉青鱼耳炉’,盖仿自宋代官窑瓷器的蚰耳、冲耳与鱼耳炉,向为晚明清初文人推为‘宣炉’最经典的样式。如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字辟疆,1611-1693)在〈宣铜炉歌为方坦庵先生赋〉中所品第者:‘彝乳花边称最上,鱼蚰诸耳无相过。博山睡鸭真俗丑,宋烧江制咸差讹。’又在〈宣炉歌注〉云:‘宣炉以百折彝乳足,花边鱼鳅蜒蚰诸耳,熏冠,象鼻石榴足,橘囊香奁花素方圆鼎为最……’即指此也。

此器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金带围’之色皮。此器以鎏金沿器腹与鱼耳涂饰一圈,形成一连续变化不已的金带。在深沉典雅的褐铜色炉身映照下,格外显出金光烂然、光彩夺目之美;其曲线也巧妙地呼应玲珑有致的炉身及鱼耳造型,迤逦变幻,于华丽之中,更添优雅气息。

此器胎体较薄,与一般宣炉常见的浑厚沉重大异其趣。刘侗《帝京景物略》谓晚明仿古宣炉‘有北铸(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施不如学道远甚)……有苏铸,有南铸(苏蔡家,南甘家。甘不如蔡远甚,蔡惟鱼耳一种可方学道)’;《沈氏宣炉小志》也有’施家过厚,甘家过薄’的说法。上述的甘家即南京甘文堂,甘氏活跃于天启、万历年间,为’南铸’之代表。由此可见在晚明时期宣炉已有各种私家品牌,因应市场各式品味需求,而发展出纷杂而多样的风格、面貌。此外,就技术层面而言,其对宣炉的制作或品赏或有所影响:如明代早期、宣德时期前后,铜器多以黄蜡作模胚,运用拨蜡法铸胎成器,明代中晚期以后,铜器通常以红铜卷胎打制,可达到器薄而轻的要求。台北故宫藏‘明宣德鎏金小铜炉’,其鎏金装饰金色斑烂,或平涂成斑点为滴珠状。其器型与此炉近似,可为参考别例。

尺寸:宽12.8cm;直径10cm;高8cm

来源:中国嘉德2012年春拍《翦淞阁 文房宝玩》

0 阅读:0
东园雅集

东园雅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