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分治:脾升胃降各不同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虽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却如日月分辉,各

美倩谈健康 2025-05-14 20:01:49

脾胃分治:脾升胃降各不同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虽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却如日月分辉,各有司职。

脾主升清,如春日之煦,运化水谷精微而上输心肺、头目,维持气机升腾之势;

胃主降浊,似秋江之畅,腐熟水谷糟粕而通降下行,成就六腑以通为用之性。

二者一升一降,如环无端,共司水谷代谢之枢机。

然临床所见脾胃病症,常因升降失序而分野明晰,故需明辨脾病与胃病之异,方能有的放矢。

一、脾病:升清失职,治在健脾升阳

脾之病,核心在不升与不运。脾虚则清阳不升,水谷精微无以输布,湿浊内生,诸症蜂起:

病机特点:脾气虚弱、脾阳不振、中气下陷、湿困脾土。

典型表现:

泄泻类:便溏泄泻(如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脾虚型),食后腹胀,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面色萎黄、肢倦乏力,此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下陷类: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内脏下垂病症,乃中气不足、升举无力所致,常伴气短懒言、小腹坠胀。

湿阻类:肢体困重、舌苔白腻、大便黏滞(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虚湿盛者),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祛湿化浊。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理中丸(温脾散寒)。

二、胃病:降浊失常,治在和胃降逆

胃之病,关键在不降与不通。胃失和降则浊气滞塞,通降受阻,诸逆丛生:

病机特点:胃气壅滞、胃热上冲、痰饮停胃、肝气犯胃。

典型表现:

反流类: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症见烧心泛酸、胸骨后灼痛、嗳气频作,此为胃气上逆、胆胃失和。

痞满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所致胃胀痞闷,食后尤甚,伴食欲不振、恶心欲吐,乃胃腑气滞、通降失司。

呕吐类:神经性呕吐、妊娠恶阻,表现为食入即吐、呕吐酸腐,多因胃热上冲或痰饮阻滞。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清热化痰。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保和丸(消食导滞)、左金丸(清肝和胃)。

三、临证要点:分治不偏废,升降需相因

虽言脾胃分治,然二者生理相依、病理互累。脾虚可致胃纳不振,胃实亦能困阻脾运(如积食日久伤脾)。故临床需辨明主次:

脾虚为主兼胃滞:宜健脾为主,佐以和胃(如香砂六君子汤)。

胃实为主兼脾虚:宜通降为先,辅以健脾(如枳术丸)。

升降同病:如泄泻兼胃胀,需升清与降浊并用(如痛泻要方疏肝健脾、调和气机)。

四、结语

脾胃分治,非割裂其整体,乃脾升胃降之真机。

从泄泻、下垂辨脾病,从反流、痞满察胃病,再结合舌脉、体质细辨寒热虚实,方能跳出脾胃同治之笼统,臻于精准调枢之佳境。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此八字道破治脾治胃之要诀。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