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时重看了一遍《花束般的恋爱》,是想确认一个说法:男女主角堪称soulmat

冷闲看娱乐 2025-05-14 20:13:04

假期时重看了一遍《花束般的恋爱》,是想确认一个说法:男女主角堪称soul mate的恋爱故事,真的是由消费主义堆砌起来的情感幻觉吗?

小麦与小绢的相爱,是因为他们发现彼此的热爱高度契合,两个人喜欢同样的作家,喜欢同样的漫画,喜欢同样的艺术展,喜欢同样的游戏,喜欢同样的生活方式,甚至肩上的帆布包,脚上的球鞋都是同一款式。

如果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灵魂发出颤栗的愉悦的共鸣,是不是也会欣喜若狂,居然找到了知己般的爱人,摸彩票也不会有这样的大福气。

但针对这部电影,有一个观点很流行,说小麦与小绢所谓的精神追求,都是通过消费书籍、电影、艺术展、游戏,以及其他种种被定义为文艺生活的商业消费来实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被商品和营销赋予的,所以他们所谓的灵魂共鸣,所谓的精神追求,充满虚幻,并没有真实的自我。

我对这个说法一直存疑,重看了一遍电影后,认为这个观点完全不对。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从哪得来呢?不可能是凭空产生。一个人要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呢,不可能想一想就心愿达成。我们所谓的自我,所谓的精神世界,不就是通过阅读喜欢的书,看喜欢的电影,吃喜欢的食物,过喜欢的生活,从一切热爱的事物和生活的经历里慢慢凝练,一点点内化出自我的样子。

谁一出生就定格成了最终的样子,不都是在热爱的事情和感官追求上慢慢完成自我的塑造。与其说小麦与小绢的精神世界是被文艺消费主义给迷惑了,不如直接嘲笑他们是两个不接地气的文艺青年,在否定他们俩精神追求的这个观点里,藏着对文艺青年很深的恶意,其实就是想说,文艺青年是一个虚浮的物种,他们通过标榜读的书、看的电影、听得音乐、过得生活来展示自己的姿态,而文艺青年几乎空有姿态,毫无内核。

这当然是巨大的偏见了,喜欢投资理财、经营算计的人生姿态,与喜欢买买买奢侈品大牌的人生姿态,以及喜欢在酒桌和麻将桌上消磨的人生姿态,究竟与文艺青年通过书、电影、艺术、音乐表达的人生姿态,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不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凑合过日子,凭什么就被分成三六九等?

恰恰相反,把时间、金钱和才智都用在自己热爱的书、电影、艺术、音乐上,都用来追逐并践行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样塑造的自我,就是坚实的、完整的、美好的,这样的精神世界,就是有趣又自洽,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不要说小麦与小绢只是靠消费文艺产品来自我标榜,小麦能画很不错的漫画,会拍纪录片,小绢坚持自己的文艺热爱,去做让自己认可的文艺工作,他们已经是很出色的年轻人。

嘲笑他们的精神世界全靠在脑子里塞满各种文艺商品,并没有自己的创见,这种观点更是扯淡,别搞笑了,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所有人类,真正拥有完全自主开发创作能力的人,能有1%吗?谁的知识体系与所谓的见识,不是靠汲取那些少数人创造的智慧品得来?大家明明都是地球上的弱鸡,偏偏看不起一个水平线的同伴?

《花束般的恋爱》之所以最后谈失败了,并不是小麦与小绢两个人虚假的精神共鸣被拆穿,而是被每个月3000块的生活费打败了,有家人提供这3000块,小麦就可以在东京坚持着追逐文艺的事业,没了这3000块,他只能求职打工,加班加点,带着一身班味回家,人生的理想被工作完全掏空,变成了小绢生活里的陌路人。

他们俩看电影的一幕就特别令人难过,曾经共同的爱好,却因为小麦无休止的劳累带来的精神变异,让两个人走上了陌路。

明明是残酷的剥削机制造就的人生苦痛,却被嘲笑是两个有爱的年轻人惺惺作态。

花束般的恋爱

0 阅读:0
冷闲看娱乐

冷闲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