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80后,等感到人生处处是竞争,已经很后知后觉了。
小学读的子弟学校,很快乐,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成绩上的硬性要求,等考入城市的一所重点初中,压力陡然凸显:我想不到一个班级居然要挤进来50多个同学,等3年后侥幸考进重点高中,我坐在教室里,周围挤着70多个同学。
我们高考时,已经放开扩招,考大学变容易了,学历也直线贬值。在我入学的那个三流大学,奖学金几乎都被河南的同学垄断,他们是人口大省的高考失败者,却依然比我们成绩出色许多。
就业比高考更像一根独木桥,人才市场密密匝匝的人头攒动,一个高中招聘教师,窗口前挤满了举着简历的年轻人,我听到一个求职者高喊:我有很多教学经历啊。面试者冷冷拒绝了他,说我们只要一本毕业生。是的,那时一本就可以,不苛求985、211。
在一个底薪700块,还要截留三分之一的教辅图书出版公司,我们一群新员工济济一堂,女老总春风得意,鼓励大家好好工作,公司截留的工资与奖金,会在年底厚厚一沓发下来,全场顿时充满欢乐的空气。三个月后,大部分新员工跑掉了。
当我在一个杂志社开始上班,每逢招聘季,来面试编辑的求职者排起了长队。前台小姐姐悄悄问我,你们是不是很紧张?
当然很紧张,我于是羡慕我的领导们,他们都是标准的70后,家在西安,有车,有房,谈吐从容,每天中午去健身,令我羡慕。
我只觉得从上学、高考、就业,一路上处处涌动着乌泱泱的同龄人。那会我们热衷讨论人口资源优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沿海工厂流水线上密集的身影,却没有想到,写字楼里的自己,也是密集的身影之一。
过了很多年,反过头去回味2010年人口统计,70后2.1亿,80后2.2亿,90后1.7亿,00后1.4亿。我们这一代,恰在峰值。
媳妇当时在深圳上班,每天很累,周末也时常无休,忙起来像一只陀螺,旋转的太久了,以致停下来她就以为失去了生活意义。十年后我们在西安安家,她深圳的的前同事们,也拖家带口,纷纷返乡。
媳妇说,深圳真的很好,但我们很难留下来。
我的一个发小几乎同一时间在深圳,他技校毕业后,在富士康工作过一阵,正是13连跳的时候,一个下午,我打电话问他,你心理没问题吧?他说已经换了一个工厂,此刻正躺在楼顶睡觉。
因为一路走来,人潮汹涌,处处独木桥,于是勤勉、上进、刻苦,不计报酬,放眼长远这些词,不知不觉变成了我们的思想钢印。在我们小时候,报刊批评80后是小皇帝小太阳,等成人入世,发现只有对自己狠一点,才能从人缝间抢到一点机会。
70后幸逢其时,与时代大势同步向前,80后与90后,则变成了时代大势的推力,变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时代红利。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我们都是封建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