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 这事得从30多年前说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还在靠歼-7、歼-8这些二代机撑场面,而美国的F-16、苏联的米格-29都已经是第三代战机的代表了。那时候的中国航空工业,连三代机的边都摸不着,连最基础的电传飞控系统都得从零开始。 当时国际环境也不乐观。西方对中国搞技术封锁,关键设备和材料根本买不到。比如电传飞控系统,这是三代机的核心技术,中国工程师连实物都没见过。怎么办?只能自己硬啃。成飞的工程师们白天在实验室里用算盘和计算器算数据,晚上就趴在图纸上画设计方案,光风洞实验就做了上万次。 更要命的是资金问题。歼10项目刚启动时,国家只批了5亿元,这点钱连买材料都不够。为了省钱,团队甚至把报废的零件拆下来重新利用。直到1994年江主席视察成飞,看到歼10样机后当场拍板:“这飞机是个宝!”这才让项目起死回生。 技术难题一个接一个。歼10采用的鸭式布局加静不稳定设计,在当时是最前沿的气动方案。这种设计能让飞机机动性更强,但稳定性极差,全靠电传飞控系统来维持平衡。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团队花了整整10年时间,期间还差点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项目下马。 发动机更是个老大难。歼10最初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N发动机,不仅性能不稳定,维护还得看人家脸色。国产太行发动机研发过程中,光试车就爆炸了7次。工程师们在高温高压的试车台上反复调试,最终才让太行发动机装上了歼10C。 1998年3月23日,歼10原型机终于迎来首飞。试飞员雷强登机前,心跳飙到了每分钟150下。他对总设计师宋文骢说:“宋总,如果出现意外,我摔也要摔到跑道上去,让咱们知道这十几年错哪了!”当飞机稳稳落地时,现场所有人都哭了——这一架飞机,凝聚了多少人的青春和血汗。 从立项到定型,歼10整整用了18年,投入超过300亿元,解决了20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它的诞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独立研发三代机的国家,也为后来的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奠定了基础。 如今再看歼10,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青涩少年”。从歼10A到歼10C,雷达从脉冲多普勒升级成有源相控阵,发动机换成了国产太行,还能发射PL-15超视距导弹。在2025年的印巴空战中,歼10C更是大显身手,用体系化作战模式击落多架印度战机,彻底改写了现代空战规则。 有人说,歼10是“争气机”,这话一点没错。它的研发过程,就是一部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奋斗史。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的工程师,那些在试飞场上拼命的试飞员,那些在车间里打磨零件的工人,他们用30年时间,让中国战机真正挺直了腰杆。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这才是中国人的血性和智慧!
为什么歼10系列战斗机不出口?说句不好听的,是因为有钱的看不上歼10,而没钱的根
【1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