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53岁的太平军沃王张乐行因叛徒出卖被俘。僧格林沁却下令当他面先剐了他

月下独酌人 2025-05-15 16:43:40

1863年,53岁的太平军沃王张乐行因叛徒出卖被俘。僧格林沁却下令当他面先剐了他儿子和妻子。未曾想,刽子手将剐下来的肉塞到了张乐行的嘴里。 1863年的寒冬,皖北平原上,刑场四周站满了清军士兵,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僧格林沁端坐高台,眼神冰冷如霜,手中茶盏的蒸汽在寒风中瞬间消散。台下,张乐行被铁链锁住双臂,衣衫褴褛,但脊梁依旧挺直如松。 他的儿子年仅十六,妻子怀抱幼子,三人被推至刑场中央。 僧格林沁嘴角勾起一抹狞笑,下令:“先剐其子,再剐其妻,让他亲眼看着骨肉分离!” 刽子手的刀锋在阳光下泛着寒光。第一刀落下时,张乐行的儿子浑身剧颤,却紧咬下唇,未发一声。 张乐行目眦欲裂,嘶吼声震得刑场木桩嗡嗡作响:“狗贼!有本事冲我来!” 然而,刽子手的手并未停下,一片片血肉被割下,塞进张乐行口中。他疯狂摇头,血沫飞溅,却仍死死瞪着僧格林沁,仿佛要将这仇敌的模样刻入骨髓。 张乐行的怒火,源于二十年前那场旱灾。 1852年,皖北大地赤地千里,百姓啃食树皮草根,而官府粮仓却堆满陈粮。张乐行变卖家产开仓放粮,却遭知县诬陷“聚众谋反”。 他被迫逃入涡河以北的芦苇荡,与龚得树等二十余名兄弟歃血为盟。他们用镰刀、扁担劫持官粮船,将粮食分给饥民。 消息传开,方圆百里的流民如潮水般涌来,队伍从最初的三十人激增至三千,张乐行的名字也随着义军的火把,照亮了黑暗的皖北夜空。 1855年秋,雉河集的捻军大营内,十八面杏黄旗猎猎作响。张乐行被推举为“大汉明命王”,他立下三条铁律:不奸淫、不劫掠、不滥杀。这支由农民、盐贩、渔民组成的队伍,竟在清军围剿中屡次突围。 两年后,他们与太平军陈玉成部会师,张乐行焚香祭天,将捻军旗换成绣着“太平天国”四字的红底黄旗。 此后三年,他率部转战淮河两岸,攻克怀远、蒙城,甚至逼近开封城下。 三河之战,他亲率骑兵截断湘军粮道,配合李续宾部全歼六千清军,缴获的火炮将涡河水面映得通红。 然而,胜利的曙光被叛徒的阴影吞噬。1863年正月,张乐行的表弟李四一以“商议军情”为由,将他骗至亳州城外的李家老宅。 酒过三巡,李四一突然摔杯为号,埋伏的清军破门而入。张乐行挥刀砍翻三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擒。 押送途中,他沿途高呼:“捻军兄弟莫要降清!宁学我碎尸万段,不做他膝下走狗!” 僧格林沁闻讯震怒,下令将他与妻儿同囚一室,却故意留下幼子性命——他要用这孩子作为要挟,逼张乐行求饶。 刑场之上,刽子手已经开始对张乐行的儿子施刑。他们用锋利的刀具,一片片割下他儿子身上的肉。 张乐行的儿子疼得脸色惨白,但他强忍着痛苦,没有发出一声惨叫。 张乐行看着儿子受苦,心中如刀绞一般,他大声咒骂着僧格林沁和那些叛徒。 僧格林沁被张乐行的反抗激怒,他下令加重刑罚。刽子手用铁钩子勾住张乐行的舌头,张乐行疼得眼角都裂开了,鲜血直流 。 在经历了无比漫长而痛苦的折磨后,张乐行父子三人英勇就义。他们的死,让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动容。 (参考资料:毫州政府网——《捻军首领——张乐行》)

0 阅读:0
月下独酌人

月下独酌人

月下独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