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长子梁从诫,受父亲牵连,丢了工作,被下放江西。爱妻周

趣叭叭 2025-05-16 15:40:03

1969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长子梁从诫,受父亲牵连,丢了工作,被下放江西。爱妻周如枚提出离 婚,随即带走了唯 一的儿子,并让儿子改随母姓,梁从诫却说:“这不怪她。”

1930年代的北平,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建筑学家夫妇的客厅里,常飘着茶香与学术争论声。

他们与北大校长周培源是至交,两家的孩子梁从诫与周如枚自幼混迹在琉璃厂的古籍堆里,一个帮父亲整理古建筑图纸,一个替母亲誊抄学术手稿。

1947年,梁从诫考入北大经济系,周如枚则进了物理系。

两人总能在图书馆角落遇见,梁从诫捧着《资本论》,周如枚翻着《居里夫人传》,偶尔抬头相视一笑,连林徽因都打趣:“你们这算不算‘科学加人文’的绝配?”

1950年代,梁从诫在清华园任教,周如枚成了中科院的物理研究员。

他们住在东四胡同的四合院里,周末常带着儿子梁鉴去北海划船。

林徽因看着孙辈眉眼像极了儿子,对儿媳赞不绝口:“如枚虽不如你父亲擅长绘图,但那份沉稳,倒像是咱们梁家的骨血。”

谁也没料到,平静在1966年戛然而止。

梁思成被批斗为“反动学术权威”,梁从诫作为长子被勒令去江西鲤鱼洲劳改。

临行前夜,周如枚把全家福塞进丈夫包袱,照片背后用钢笔写着:“鉴儿长大后,莫提我。”

1969年深秋,江西干校的稻田里,梁从诫弯着腰插秧,手指被稻叶割出血痕。

他收到妻子来信,说儿子梁鉴得了肝炎,想接回北京治疗,信纸最后洇着团墨渍,隐约能辨出“离婚”二字。

同月,周如枚带着七岁的梁鉴走进派出所。

户籍民警看着改姓申请表直摇头:“梁鉴改周志兵?这孩子将来怎么认祖归宗?”她只是摘下眼镜擦拭,镜片上映着窗外北大的银杏叶,那是梁从诫亲手种下的树。

梁从诫在干校十年,白天挑粪修堤,夜里借着月光写《中国建筑史》手稿。

某次暴雨冲垮堤坝,他高烧昏迷中被抬回草棚,恍惚间听见有人喊:“梁工!你儿子来信了!”

信是周如枚托人捎来的,里面夹着张泛黄照片,梁鉴穿着蓝布褂子站在天安门前,胸前红领巾鲜艳如血。

信末写着,“鉴儿问我,爸爸种的树怎么还不开花。”

与此同时,周如枚在北京医学院实验室里解剖白鼠。

她的新丈夫谢荣是麻醉学家,总调侃她:“你这辈子就适合跟试管打交道。”

直到某天她在显微镜下发现癌细胞转移,突然抓起外套往外跑,她要去给梁鉴买生日蛋糕,却忘了儿子早过了十岁生日。

1979年,梁从诫平反回京,发现老宅院里那棵银杏已枯死。

他蹲在树桩前摩挲年轮,突然听见身后有熟悉的咳嗽声,周如枚正扶着谢荣散步,手里攥着梁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三人相对无言,梁从诫注意到周如枚鬓角全白,谢荣的拐杖在石板路上敲出空荡回响。

当晚,梁鉴在日记里写:“今天爸爸回来,妈妈的手抖得夹不稳菜。”

1980年冬,周如枚因尿毒症去世。

葬礼上,梁从诫看着骨灰盒上“周志兵”三个字,突然蹲下身,把当年梁思成送他的德国莱卡相机埋进墓穴。

谢荣后来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妻子临终前用胶水粘了封未寄出的信,收件人写着“梁从诫同志”。

信纸皱得像团咸菜,唯一完整的句子是:“鉴儿说想去看北海的荷花”。

2003年,梁从诫在清华园里补种了棵银杏。

每到秋天,金黄的叶子落满他翻译《营造法式》的书桌。

某日助手发现他在树下徘徊,手里攥着两张照片,一张是1947年周如枚在北海划船的侧影,另一张是梁鉴1987年留学剑桥时寄回的全家福。

2010年,梁从诫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本泛黄笔记。

最后一页写着,“1969年11月7日,如枚离开那夜,我数了137只南迁的雁。

它们飞过清华园时,尾巴扫过的云朵像极了她的发髻。”

如今北京大钟寺附近的胡同里,老住户仍记得那对“科学夫妻”的故事。

卖糖葫芦的老汉指着梁从诫故居说:“他家院子里的银杏总不开花,后来才晓得,是地底埋着两颗心。”

而在清华建筑学院档案室,那台莱卡相机静静躺在玻璃柜里。

镜头盖内侧用钢笔刻着行小字,“给鉴儿买的生日礼物,1966年秋。”

玻璃映着窗外新栽的银杏,叶片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极了某个深秋夜,周如枚站在派出所门口,把儿子照片撕碎又粘好的声响。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