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大将粟裕探访诺曼底遗址,法国军事学者全程陪同,过程中,粟裕接连向法国专家提了4个问题,没想到法国专家都懵了,一个也回答不上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70年,粟裕将军带着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后,途经法国回国。这次行程中,他特意安排了一站——诺曼底登陆遗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大将,粟裕在国内战争中指挥过无数硬仗,军事才华那是出了名的。这次去诺曼底,他不是随便看看,而是带着明确目的去的。诺曼底登陆,二战里规模最大的登陆战,盟军靠着36个师、288万兵力、9000多艘舰船,生生撕开了欧洲第二战场,对打赢战争起了大作用。粟裕早听说过这场战役,觉得它跟解放台湾的战略有点像,想亲自去看看,学点东西回来。 到了诺曼底,法国军事学者全程陪同。他们可能觉得,粟裕一个中国将领,对西方战史肯定不熟,顶多问些表面问题。结果,粟裕一出手就让他们傻眼了。他提了四个问题,直指诺曼底登陆的关键: 这四个问题听着简单,但细想全是硬核干货,涉及后勤、工程、战术协同,哪一个不是诺曼底登陆的命脉?法国学者一听,脑子就懵了。他们对二战历史有点了解,可这些问题太细、太专业了,没研究透压根答不出来。比如第一个问题,几百万兵力和装备的运输,光靠船可不行,得有详细的计划、调度,还得防德国潜艇,背后是多大的工程量啊!再比如人工港那几个问题,盟军当年搞了“桑葚港”,用沉船和水泥墩子硬造了个临时港口,这玩意儿咋弄稳的,数据在哪儿,一般人谁知道? 为啥法国学者答不上来?不是他们笨,而是粟裕问得太狠了。这些问题需要对诺曼底登陆有全面研究,还得懂技术细节。法国学者可能更熟悉本国战史,对盟军的具体操作没那么深挖。更何况,1970年离二战才25年,很多资料还没完全公开,他们手里没货,自然就哑火了。 粟裕为啥问这些?他可不是随便秀知识。这位将军打了一辈子仗,深知登陆作战有多难。台湾四面是海,想解放就得跨海打过去,后勤咋保障?港口咋建?舰船咋协调?这不就是诺曼底登陆要解决的难题吗?他去诺曼底,就是想把人家的经验拿回来,为解放台湾做准备。粟裕一直觉得,战争成败在细节,诺曼底能赢,就是因为每个环节都抠得死死的。他问这些问题,是在挖人家成功的根儿。 其实,粟裕对诺曼底登陆早有研究。国内资料有限,他靠有限的信息就琢磨出了这些问题,到了现场再验证。他考察时还带了笔记本,一边看一边记,分析地形、天气、敌情,硬是把诺曼底的战略决策夸了一遍,说选塞纳湾登陆真是聪明。这说明啥?他不光会打仗,还会学仗,脑子转得快,能抓住关键。 这次考察后,粟裕回国把笔记整理成报告,交给了中央军委。叶剑英看了,拍案叫绝,说这思路对国防建设太有用了。粟裕没白去,他不只带回了见闻,还带回了思路。解放台湾的事儿虽然后来没成,但他的这份心思,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粟裕这人,打仗厉害,思考也深。他去诺曼底,不是为了让法国学者下不来台,而是真想解决问题。台湾问题在他心里一直是个结,诺曼底的经验对他来说就是个宝库。他问的这些问题,不光难住了法国人,也让咱们后人看看,啥叫真正的军事家——不光打得赢,还得想得远。 再说回来,法国学者懵了也不丢人。粟裕的问题太超纲了,连盟军自己的人不一定全答得出。他这一趟,既是学习,也是挑战,硬是用四个问题,把诺曼底登陆的精髓挖了出来。这事儿传开后,不少人开始重新研究这场战役,粟裕算是给军事史扔了个大话题。 从这事儿看,粟裕不光是战场上的硬汉,更是脑子里的智者。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咱们,历史不是死的,看明白了就能用在现在。解放台湾的路没走成,但他的想法,至今还值得琢磨。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50点赞】
大V
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