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胆结石病史七八年,前期结石增长缓慢未予重视,近两年出现症状后多方求治未果,转而寻求中医治疗。B超检查示胆囊内为泥沙样结石。患者自述肩背困重、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时有烘热汗出、大便干结、口干而苦。舌质暗红,苔薄腻。 诊断 证属胆失疏泄,气机郁滞,郁火内扰。 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胆腑疏泄失常,胆汁郁积,日久结为砂石。气郁化火,内扰心神,故见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火邪上炎,则口干口苦、烘热汗出;气机不畅,影响脾胃运化,水湿内停,故见肩背困重、大便干结(气郁化火伤津与湿邪阻滞并存);舌质暗红,苔薄腻,亦为气郁化火、湿邪内蕴之象。 治疗思路 针对患者胆失疏泄、气机郁滞、郁火内扰的病机,治疗以疏肝利胆、兼清郁火为原则。 方药组成及方解 柴胡、黄芩: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使肝气得以疏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二者合用,既疏肝又清热,减轻胆囊炎症。 茵陈、栀子: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助茵陈利胆排石,使胆汁顺畅排出。 茯苓、泽泻: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二者配伍,增强利水渗湿之力,减轻体内湿气。 木香、枳壳: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二者合用,行气止痛,缓解右上腹的胀痛不适。 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使全方药力平和,协同发挥作用。 治疗效果 患者复诊时,大便通畅,口干口苦缓解,疼痛频率降低。在原方基础上微调,继续服用。患者遵医嘱,严格控制饮食,戒烟戒酒。经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B超示胆结石变小。病愈后未再复发。 诊疗体会 辨证准确是关键:中医治疗胆结石需准确辨证,明确病因病机,针对不同证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本例患者证属胆失疏泄、气机郁滞、郁火内扰,故以疏肝利胆、兼清郁火为治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重视情志调理:胆结石患者多伴有情志不畅,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情志调理,引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加重病情。 饮食控制不可忽视:饮食不节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期间及病愈后均应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食用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戒烟戒酒,以减少结石复发的风险。 坚持治疗很重要:胆结石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
脑梗不是绝症,重用黄芪,疏通体内血管,促进气血生成在中医临床深耕二十载,我见过
【2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