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政府对我们下了最后通牒!逼得着中石油和中国天然气集团所有员工5月31日前必须卷铺盖走人!而我们在尼日尔辛辛苦苦投资的基建,能源企业,极有可能将会被尼日尔没收! 信源:中华网——大V:尼日尔必将为今日贪婪付出代价 掠夺中企资产自毁前程 撒哈拉沙漠边缘,一片曾被西方石油巨头视为畏途的“地质学家噩梦”,在中国企业二十余载耕耘下,眼看要被打造成工业“绿色明珠”,谁知风云突变。5月23日,尼日尔过渡政府一纸限期离境通知,要求中国石油的相关员工在5月31日前必须撤离。 说起来,这也不是尼日尔军政府第一次对中方企业“发难”了。 早在2024年3月,军事领导人奇亚尼就曾签署政令,以“税务违规”、“歧视性经营”这类听着含糊的指控,在48小时内驱逐了中石油津德尔炼油厂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籍高管,顺手查封了炼油厂账户,还吊销了配套服务的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 当时尼日尔方面给的官方理由是“薪资差距过大”和“未实现本地化率”,可不少分析认为,这更像是他们财政快揭不开锅了,想以此勒索一把。 数据显示,尼日尔2024年的财政赤字已占GDP的6.2%,外汇储备仅能支撑三个月进口。此前,该国曾以原油出口预付款名义从中石油获得了4亿美元贷款,约定12个月内偿还。结果呢?贷款到期,尼日尔不仅无力偿还,反而步步紧逼,想从中国企业身上再榨出点油水。 这次5月23日的全员驱逐令,无疑是此前行动的变本加厉。尼日尔石油部长奥马鲁更是直接致信中石油尼日尔项目公司董事长,要求“终止所有在石油行业工作总期限超过四年的外籍人士的雇佣合同,自2025年5月8日起生效”。 这一连串动作背后,财政困境是直接诱因,但更深层的动因则指向了军政府上台后奉行的民粹主义和资源国有化政策。他们似乎想效仿某些国家,将关键资源收归国有,同时批评中国企业“蔑视”该国法规,未能充分体现尼日尔工人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尼日尔在军事政变后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美国、法国及欧盟等纷纷暂停援助并取消军事合作,这使得尼日尔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尽管他们也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合作,但那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如果尼日尔执意如此,也会对中国其他海外石油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此次事件使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更加谨慎。对于一些政治不稳定、投资环境较差的国家的投资意愿降低,甚至可能会考虑撤资或减少投资规模。这将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布局和扩张战略。 尼日尔事件可能导致中国石油企业在尼日尔及其他非洲国家的市场份额下降,为其他国际石油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法国道达尔等西方石油公司借此机会扩大在非洲的市场份额,这将使中国其他海外石油产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尼日尔是中国海外石油资源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此次事件导致中国从尼日尔的石油进口减少,影响中国的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同时,这也提醒中国其他海外石油产业,过度依赖单一地区的能源供应存在较大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尼日尔事件进而影响中国在其他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其他国家可能会效仿尼日尔,采取对中国石油企业不利的措施,如提高税收、增加监管力度等,这将增加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成本和运营风险。 话说回来,自2003年西方公司因勘探难度大、利润低而撤离时,正是中国企业顶着高温和疟疾的威胁,在尼日尔投入超过46亿美元,建成了包括阿加德姆油田、津德尔炼油厂和长达1950公里的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在内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 这些项目曾贡献了尼日尔GDP的10%和税收的八分之一,还结束了该国成品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如今,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态“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资产强征”,并宣布启动国际仲裁程序,以捍卫自身正当权益。 尼日尔的这场风波,无疑为所有在海外,特别是在政局不稳定地区投资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它活生生暴露了海外投资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完善法律保障和合同条款外,恐怕还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与当地社会沟通,争取民意支持,并探索更多元化的风险规避手段。
尼日尔政府对我们下了最后通牒!逼得着中石油和中国天然气集团所有员工5月31日前必
纸短情长啊
2025-05-26 21:09:38
0
阅读:848
天墨点痕
这个就需要像美帝学习,多造个航母多建个海外基地
大自在
5常的屁股都敢摸?
淡定
给尼日尔一个东方快递,就老实了
淡然
把它炸了,没留给这些流氓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