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年,宋朝闹饥荒,粮商趁机涨价,从90文一斗涨到120文,范仲淹不仅不让他们降价,还说:“米价要再涨一涨”,米价直接涨到150文。可此举却帮着百姓们度过饥荒,百姓们都称赞:“范仲淹是一个好官!” 那年,江浙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饥荒。稻田干裂成龟背纹,饿殍横卧在官道旁,百姓把草根树皮都啃光了。 朝廷急调五十三岁的范仲淹主政浙西,谁也没想到这位文官竟用一套"邪门"法子,硬生生把灾情化成了转机。 粮价像脱缰野马似的往上窜,从九十文一斗涨到一百二十文。老百姓攥着铜钱在米铺门口打转,粮商们却把粮仓锁得比钱庄还严实。 范仲淹到任头一天,没去粮仓查账本,倒把城里二十多家米行老板请到衙门喝茶。 茶盏刚端起来,他就撂下句话:"从今儿起,官仓的米按一百五十文收。"这话把在场粮商都听懵了,从来只听说官府平抑粮价,哪有主动抬价的? 没过两天,更邪乎的事来了。范大人带着衙役满城敲锣打鼓,把告示贴得满街都是:官府敞开收粮,每斗再加三十文。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御史台的弹劾奏章像雪片似的往汴京飞,都说范仲淹这是要逼死老百姓。 可范大人该吃吃该喝喝,转头又领着富商们逛西湖去了。 要说范仲淹肚子里装的什么药,得从他三年前在苏州治水说起。 那会儿太湖发大水,他愣是带着灾民挖通五条河道,既疏了洪水又让百姓挣了口粮。 这回饥荒来得猛,他算准了光靠官仓那点存粮,撑不过三个月。 抬粮价这招看似荒唐,实则是给外地粮商画了张大饼,江浙米价比别处高两成,哪个商人不动心? 果然不出所料,运河上白帆连着天,从两湖来的粮船把码头堵得水泄不通。 粮商们前脚刚卸货,后脚就傻了眼,官仓突然开闸放粮,米价应声跌到八十文。 这些外乡客急着脱手,只能咬着牙贱卖。老百姓攥着官府发的工钱,总算是买得起米下锅了。 这工钱哪来的,还得提范大人的另一手绝活。他前脚抬完粮价,后脚就跑到灵隐寺找方丈:"眼下工钱便宜,正好翻修大殿。"转头又让衙门重修粮库,每天光搬砖的灾民就雇了上千人。 最绝的是在西湖搞龙舟赛,富人们坐着画舫看热闹,穷人在岸边支茶摊卖炊饼,愣是把死气沉沉的杭州城盘活了。 朝里那些言官哪懂这些门道,光盯着范仲淹宴请富商的流水席说事。 直到年底户部来查账,才发现浙西不但没要朝廷拨钱,反倒给国库省下三万贯。 饥荒最重的杭州城,街上连个乞丐都找不着。 老百姓在范公堤上立了块碑,把这场"邪门"的救灾写成戏文,传唱了整整八百年。 信息来源: 《宋史·范仲淹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西湖志》
总觉得湖南人才辈出的现象,是晚清以后的事情。纵观中华上下两千年,湖南这块地盘并没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