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1年5月,李世民下令处死王世充麾下大将单雄信。李勣求情未果,跑去见单雄信,单埋怨地说道:“我早就知道,你是不会真心替我求情的。” 昏暗的囚牢之内,潮湿的空气混杂着霉味,几缕微光从高高的囚窗艰难地透进来,映照着单雄信那张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写满疲惫与不甘的脸庞。他斜靠在冰冷的墙壁上,乱发之下,一双虎目依旧炯炯,只是那光芒中,多了几分对世事的嘲讽与对故人的失望。 李勣,这位昔日与单雄信并肩作战、同饮一壶酒的兄弟,此刻却只能身着唐臣的官服,站在他对面。李勣声音艰涩,缓缓说道:“兄长,秦王殿下……军令如山。” 单雄信冷笑一声,打断了李勣的话:“好一个军令如山,徐世勣,当年瓦岗聚义,你我兄弟誓同生死,那时的情谊,也是军令如山吗?” 他口中的“徐世勣”,是李勣的原名,此刻听来,分外刺耳。 李勣默然,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单雄信,人称“飞将”,骁勇异常。而徐世勣,智勇双全,同样是瓦岗的核心人物。 那时,他们食则同锅,战则同袍,何等快意。 然而,时移世易,瓦岗最终分崩离析。李密兵败,徐世勣几经辗转,顺应时势归降了李唐,并因其才干得到李渊、李世民父子的重用,赐姓李,封为英国公。 而单雄信,则投奔了占据洛阳的王世充,并成为其麾下重要将领,甚至一度将追击的李世民逼入险境,若非李勣及时出声喝止,后果不堪设想。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大军围攻洛阳,王世充不敌,最终举城投降。作为王世充的顽固支持者,单雄信也成了唐军的阶下囚。 李勣深知单雄信的价值,更念及旧情。在得知单雄信将被处斩的消息后,李勣心急如焚,立刻奔赴秦王大帐,伏地叩首,痛哭流涕,向李世民恳切求情。 他言辞凿凿地说道:“殿下,单雄信武艺绝伦,若能赦免其罪,收为己用,他必感念殿下活命之恩,为大唐出生入死,定能成为国之栋梁。臣愿以自己的官爵、功勋为其赎罪!” 然而,高坐帐中的李世民,目光深邃,并未立即应允。这位年轻的统帅,虽以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降人才著称,接纳了如秦琼、程咬金等一众降将,但对单雄信,却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 李世民沉声说道:“徐卿,孤知你与单雄信情谊深厚。然单雄信此人,反复无常。当年李密失势,他便投靠王世充。且他在洛阳之战中,抵抗最为坚决,几乎伤及于我。” 李世民的理由不容辩驳。一方面,单雄信确实数次与李唐为敌,甚至险些对李世民本人造成致命威胁。此外,单雄信在瓦岗旧主李密败亡后,迅速归降王世充,而在一些人看来,这也有“轻于去就”之嫌。 李世民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将领的勇武,更是新王朝的长治久安。处死单雄信,也是为了震慑王世充的其他旧部,巩固唐朝在洛阳的统治。 李勣听罢,心如刀割,却也明白秦王之意已决,再难转圜。他强忍着悲痛,退出了大帐,脚步沉重地来到了单雄信的囚牢。 面对单雄信充满怨怼的目光,李勣心中百感交集,他沉痛地说道:“兄长,非是小弟不尽力,我曾以官爵相抵,愿舍弃一切换你性命,但秦王殿下不同意。” 单雄信脸上的嘲讽之色更浓,他摆了摆手,沙哑地说道:“罢了,罢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是可惜,未能与你徐懋公并肩战至最后。” 李勣双膝跪地,泪水再也无法抑制,他哽咽着说道:“兄长,我们当年曾在瓦岗盟誓,愿同生共死。如今,我已身许国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难以全此誓言。 若我随你而去,嫂嫂与侄儿,又有何人照料?” 说罢,李勣猛地拔出腰间佩刀,在自己大腿上猛然一割,顿时鲜血淋漓。 他忍着剧痛,将那块带着鲜血的腿肉递向单雄信,决绝地说道:“兄长,请食此肉!此后,我必当视嫂嫂如亲姐,视侄儿如己出,让他们衣食无忧,绝不让他们受半点委屈。我徐懋公此生,定不负你!” 单雄信沉默片刻,接过那块肉,毫不犹豫地吞了下去。 不久,单雄信引颈就戮。刑场之上,李勣一身素衣,长拜不起,泪洒黄土。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