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93岁的苏麻喇姑辞世,51岁的康熙帝以嫔妃的礼仪为其料理后事。
秋雨绵绵,康熙四十四年深秋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雨之中。紫禁城西华门外,十二辆深蓝色马车整齐停列。 康熙皇帝伫立在养心殿的屋檐下,目送着太监们将苏麻喇姑的灵柩抬上车驾。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她漫长的一生中,用她饱经风霜的双手,呵护了两代帝王和一位亲王的成长。 她的人生,从1612年春天蒙古草原上一个普通牧民家庭的女儿开始。父亲为她取名苏末儿,意为毛口袋,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羊群间嬉戏的小女孩,十岁便入贝勒府为婢,服侍着贝勒爷的二小姐——未来的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
这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一同在草原上驰骋,一同在帐篷里学习蒙文,结下了深厚的主仆情谊。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4岁的皇太极,苏末儿作为陪嫁丫鬟,一同前往盛京。面对陌生的语言和文化,苏末儿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她白天侍奉主子,夜晚则挑灯苦读满文,不到半年便能协助主子处理文书。 皇太极登基后,需要设计新的朝服,苏末儿连续奋战三个夜晚,设计出融汇满、汉、蒙三种文化元素的服饰图案,其精巧的设计获得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赞誉。
1643年的寒冬,皇太极骤然崩逝,年仅6岁的顺治帝登基,摄政王多尔衮掌握实权。孝庄太后与幼子只能每月相见一次,苏末儿承担起传递信息的重任。一次,她前往睿亲王府送信,恰逢多尔衮大发雷霆,吓得门房战战兢兢,但她却镇定自若,将信放在多尔衮案头,平静地说:“太后说,周公吐哺的故事,王爷定是读过的。” 顺治十二年,天花肆虐京城,皇宫中许多小太监不幸染病。2岁的玄烨(康熙帝)被送往西华门外避疫,苏末儿每天往返二十里,悉心照料。 即使在大雪封路的情况下,她也坚持前往,棉袍早已结冰,她用雪搓热双手,温柔地抱起孩子,轻声说道:“三阿哥别怕,嬷嬷给你带糖糕来了。”
就这样,这位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宫女,教会了康熙帝最初的满文,也教会了他如何用艾草驱瘟避疫。 孝庄太后去世后,70多岁的苏末儿日渐消沉,康熙帝将3岁的十二阿哥胤祹交给她抚养,这在当时打破了后宫的常规。 苏末儿为胤祹缝制的衣物,领口都绣着莲花,寓意着清净与平安。 她教育皇子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胤祹写字偷懒,她便讲述多尔衮因奏折写错字而受罚的故事;胤祹疑惑为何排行十二却住在西三所,她则说:“树长得直,是因为根扎得深。” 这番话后来应验了,九子夺嫡时,胤祹远离纷争,稳坐户部。
苏麻喇姑的生活习惯也颇为独特,一年只在除夕用半盆水沐浴,生病从不服用药物。 一次,康熙帝送来鹿茸,让太医研磨后加入粥中,苏末儿却将粥碗扣翻,说:“老骨头经不起大补,主子别费这个心。” 她深知,艰苦的草原生活让她练就了强健的体魄。 深秋时节,银杏叶飘零,90多岁的苏麻喇姑安详离世。康熙帝闻讯后,批复了三个“等”字。 她的灵堂设在暂安奉殿,与孝庄太后的梓宫仅一门之隔。 出殡之日,场面之盛大,胜过郡王。 百姓们纷纷围观,有人惊叹:“这是哪家娘娘?” 老旗人则捋着胡须答道:“这是教养出圣祖爷的苏麻喇姑,比娘娘还尊贵!” 如今,在清东陵,导游总会指着苏麻喇姑的墓地,说道:“瞧见没?那个绿琉璃瓦的宝顶,葬着康熙爷的半个娘。” 汉白玉碑上,“苏麻喇姑之墓”五个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诉说着这位草原姑娘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