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来中国买导弹,中方代表试探性伸出一根手指,意思是“一千万美元”,还没等说出口,沙特谈判生怕中国反悔,大喊:“1亿美元一枚,共买35枚。” 1987年的中东地区笼罩在战争阴影下,沙特阿拉伯正为国家安全急得火烧眉毛,那时候伊朗和伊拉克打得不可开交,伊朗手里握着导弹技术,三天两头就要放话威胁周边国家。沙特王室那帮人成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导弹就砸到自家地盘上。
要说沙特也不是没找过靠山,他们最先想到的还是老熟人美国,可这回美国国会硬是卡着脖子不松口,说什么都不肯卖先进武器。
沙特人急得直跺脚,美国佬关键时刻掉链子,这不坑人么?找苏联更不靠谱,两家压根不是一路人。
正愁得没处使劲儿,有人突然想起东方那个刚改革开放的国家——中国手里攥着东风导弹,那可是能镇场子的硬家伙。
沙特这边负责操办这事的是哈立德亲王,这位爷来头可不小,他是沙特老国王的亲孙子,从小吃穿不愁,书也念得漂亮。
在英国皇家军事学院镀过金,又在美国军校深造过,肚子里装满了军事学问。回国后一路高升,三十七岁就当上防空军司令,专门管着保卫国家领空的大事。
要说哈立德亲王办事确实有章法,为了买导弹这事,他带着人绕了大半个地球。先飞马来西亚打掩护,再转道香港住进小旅馆,连打电话都不敢用专线,就怕走漏风声。
有回在机场碰见巴林国王,人家问他来干啥,他脸不红心不跳说是来度假的。这份谨慎劲儿,活像地下工作者接头。
等到双方在北京坐下来谈买卖,那场面可有意思了,中国这边刚改革开放没几年,外汇储备紧张得很,压根没做过这么大宗的军火生意。
沙特那边揣着大把钞票,生怕错过这村没这店。谈技术指标、谈交付时间都顺顺当当,可一到价钱这坎儿上,闹出了国际军购史上最逗乐的误会。
当时中国代表寻思着导弹成本不高,试探着伸出一根手指头,心里盘算着一千万美元这个数。
哪知道沙特人看见这手势,立马联想到美国军火商动辄上亿的报价,以为中国开价一亿美元。哈立德亲王急得脑门冒汗,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抢着拍板:“一亿美元就一亿美元!我们要三十五枚!”
中国代表团的人当场愣住了,这价钱比预期高了十倍不止,可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赶紧顺着话头把合同敲定。
听说后来中方觉得占了大便宜,还额外送了人家一枚导弹。三十五亿美元的大买卖,搁那时候能顶中国全年外汇储备的两倍,沙特人倒是觉得这钱花得值——毕竟买回来的是三十多年太平日子。
要说这东风—3导弹运到沙特后,可把周边国家震得不轻,伊朗原先耀武扬威的架势立马蔫了,再没敢对沙特指手画脚。
沙特人也没闲着,在中国专家手把手指导下,愣是在沙漠里建起两座秘密基地。为了训练操作导弹的士兵,专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搞了个训练场,官兵们吃住都在沙漠里,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这场交易带来的好处远不止眼前这些,1990年两国正式建交,沙特成了中国在中东的重要伙伴。
后来中国能从沙特稳定进口石油,沙特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根子都在这次导弹交易上打下的信任基础。
哈立德亲王后来官运亨通,当过多国部队指挥官,干到国防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休后还搞起海洋环保,算是名利双收。
回头看看这场阴差阳错的买卖,两边都觉得自己赚大了,中国靠着这笔横财缓过外汇紧缺的难关,沙特用三十五亿买来国家安全。
要说那根手指头引发的误会,倒成了国际军贸史上的经典案例——有时候误会也能碰出好姻缘,关键得看双方是不是诚心做买卖。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当年那批东风导弹早就退役更新,但中沙两国你来我往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从石油换商品,到合作搞基建,再到共同投资新兴产业。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源于谈判桌上那根没来得及放下的手指头?
信源:周永康. (2004). “东风销沙特”:1980年代中沙导弹交易纪实. 当代中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