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青少年体质亮红灯!体重肌力脱节,北方成“重灾区”

曾几何时,老一辈人在艰苦的岁月中摸爬滚打,无论是农田间的辛勤劳作,还是工厂里的日夜奋战,凭借着一副硬朗的身板扛下生活的重

曾几何时,老一辈人在艰苦的岁月中摸爬滚打,无论是农田间的辛勤劳作,还是工厂里的日夜奋战,凭借着一副硬朗的身板扛下生活的重担。他们的力量与耐力,是在长期的体力付出中磨砺出来的。

然而,时过境迁,最新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体重呈上升趋势,可肌肉力量却反向降低,像握力、跳远等体现身体素质的关键指标均出现退步,尤其在北方青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不禁让人深思,在物质条件大幅改善的今天,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为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比不上当年条件艰苦的老一辈呢?

百万级研究揭露青少年“变虚”真相

2025年8月,国际权威期刊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发表了一项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的重磅研究。这项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大型调查,以严谨的追踪设计纳入了2000至2019年间133万名7-22岁学生的健康数据,通过对近20年体质监测结果的系统分析,聚焦于青少年身体成分与肌肉功能的动态关联。

研究团队采用标准化的测量流程,对体重、握力、立定跳远等核心指标进行了持续追踪,其样本规模庞大、时间跨度长远,为解析我国青少年体质变化趋势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证基础。

这些关键指标的变化,藏着青少年体质的危机

这 20 年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握力、立定跳远等几个关键指标的走势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问题所在。

握力:青少年握力出现显著衰退

握力是评估肌肉力量及整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与慢性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在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握力不仅反映上肢肌肉群的发育水平,更与身体协调性、运动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国际上通常将握力作为全年龄段体质监测的核心指标之一,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均将其纳入常规测评体系,以全面掌握青少年的力量发展动态。

2000-2019年间,我国青少年握力变化趋势呈现出 “先稳后降” 的明显特征。2010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在此之前,7-12岁儿童握力有小幅增长,男性从2000年的18.2kg增至2010年的19.5kg,女性从13.5kg增至14.8kg。然而,自2010年后,全年龄段握力均呈下滑态势。到2019年,22岁男性青年握力中位数从2010年的43.9kg(43.7-44.1)降至42.5kg(42.3-42.8),降幅达3.2%;22岁女性青年从26.6kg(26.5-26.7)降至26.0kg(25.8-26.1),降幅2.3%。并且,低分段群体衰退更为明显,18岁男性5th分位握力十年下降4.1kg,远超95th分位的1.2kg。

立定跳远:爆发力指标持续下滑

立定跳远作为反映下肢爆发力的核心指标,在这20年间同样呈现出持续下滑的糟糕态势,且降幅随年龄增长愈发显著。22岁男性从2000年的234.3cm(233.8-234.8)降至2019年的219.4cm(218.8-220.1),累计减少14.9cm;22岁女性从172.8cm(172.3-173.3)降至162.5cm(162.0-163.1),减少10.3cm。值得注意的是,18-22岁青年的降幅是7-12岁儿童的2.3倍。

体重与肌力脱节:失衡问题凸显

体重本应是肌肉生长的自然伴随 —— 它代表着下肢肌肉群需要支撑的负荷,适度的体重增长能为肌肉提供必要的刺激,促进肌肉尺寸增加及神经肌肉的协调适应。

但现实数据却呈现出另一种态势。2014 年数据显示,我国 7-18 岁男生超重肥胖率达 24.2%、女生 14.6%,不仅高于日本(男生 10.3%、女生 7.4%)和韩国(男生 15.2%、女生 8.7%),更已接近欧美平均水平。

这种体重增长并未转化为相应的肌力提升,反而形成显著背离。研究数据显示,22岁男性平均体重从2000年的45.7kg增至2019年的52.4kg(+14.7%),女性从41.4kg增至45.8kg(+10.6%)。相关性分析显示,12岁时握力与体重呈中等正相关(男性r=0.70,女性r=0.60),但到了22岁,这种相关性骤降(男性r=0.24,女性r=0.16)。立定跳远与体重的关联也从无统计学意义转为显著负相关(22岁男性r=-0.51,女性r=-0.39),这表明多余的体重已成为青少年运动时的沉重负担,而非助力。

图:2000—2010年和2010—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青少年握力(A、B)、立定跳远(C、D)和体重(E、F)的绝对变化。

地域分化严重:北方成重灾区

从地域上看,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东北、华北、华中地区问题尤为突出。东北地区男性握力在2010—2019年下降1.9kg,立定跳远减少13.3cm,体重却增加9.2kg,三项指标均居全国最差水平;华北地区女性握力下降1.2kg,跳远减少10.4cm,肥胖率(11.7%)较西南地区(7.3%)高出4.4个百分点;而西南地区握力虽也持续下滑,但降幅(男性0.8kg)仅为东北的42%,相对较为稳健。

数据背后的思考,解决办法何在?

从本研究的追踪数据与中外测评体系对比中,可大致梳理出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多重根源。

生活方式的剧变是首要因素。全球范围内,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已成为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共同推手,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只有23.8%的青少年每日体育锻炼时间能达到60分钟,远低于健康需求。随着电子设备普及,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导致肌肉力量缺乏有效刺激,而高热量饮食摄入又加剧了体重攀升,形成“脂肪堆积但肌力不足”的失衡现象。

地域差异的背后是环境与习惯的叠加作用。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户外活动时间相对较短,且饮食结构中高脂高热量食物占比偏高,可能导致肥胖率与肌力衰退的双重问题更为突出。

测评体系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我国现行标准中,低年级缺乏力量指标、全学龄段力量指标设置不均衡,初中以上女生缺失上肢力量测试,且未纳入平衡能力与脊柱健康评估,难以全面反映青少年体质短板。

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改善这种状况呢?

答案就是: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控制和预防青少年肥胖,降低健康风险。

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干预是关键抓手。学校需保证体育课时长与质量,增加力量训练内容(如平板支撑、阻力带练习),尤其关注女生上肢力量培养;家庭应减少青少年屏幕时间,鼓励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的肌肉强化运动(如跳绳、俯卧撑),并调整膳食结构,降低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北方地区可利用室内场馆开展适应性运动,破解气候限制难题,以实现青少年肌肉力量与体重的协调发展。

结语

通过这项二十年的追踪研究,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然显现: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体重的攀升与肌肉力量的衰减形成了鲜明反差,这种失衡状态正悄然侵蚀着他们的健康根基。难怪如今不少年轻人常说自己“经不起折腾”,外表的壮实之下,是肌肉力量的不足。

所以,将“增强肌肉力量”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刻不容缓,这不是为了应付一时的体能测试,而是为了在漫长的人生中,让身体拥有更强劲的动力系统,从容应对每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Wang X, Wang H, Yuan X, et al. Imbalance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weight gain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China: serial cross-sectional evidence from 1.33 million students from five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between 2000 and 2019[J].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5 Jul 25;61:101640. DOI: 10.1016/j.lanwpc.2025.101640. [2]郭瑞芃, 徐建方, 李良, 路瑛丽, 冯连世. 中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对比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19, 55:1-10.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薄荷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