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巴西两个小偷溜进医院,偷走了十罐能发光的蓝色粉末,可他们做梦都没想到

优优谈过去 2025-06-27 14:36:39

1987年,巴西两个小偷溜进医院,偷走了十罐能发光的蓝色粉末,可他们做梦都没想到,那竟然是放射性物质铯-137!没多久,拜这两个笨贼的愚蠢和贪婪所赐,整座城市几乎都被彻底毁掉。 1987年9月13日深夜,两名无业青年罗伯特·阿尔维斯和瓦格纳·佩雷拉闯入戈亚尼亚市一家废弃医院。他们的目标是一台老式医疗设备,准备拆解后卖废铁。 这台设备是Cesapan F-3000型放射治疗机,内含1375居里的铯—137放射源,1985年医院搬迁时,院方曾三次向法院申请妥善处置这台设备,但法院仅安排一名保安看守,设备就此被遗弃两年。 两人花费数小时拆解设备,最终取走了装有放射源的不锈钢容器,这个直径5。1厘米、高4。6厘米的容器重约51公斤,内装93克氯化铯粉末。按照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标准,这一剂量足以对半径1公里内的人群造成急性辐射损伤。 回到家中,两人很快出现恶心、腹泻症状,9月18日就医时,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开具止泻药物。实际上,他们此时已经接受了超过6戈瑞的辐射剂量,远超人体致死量。 更危险的情况随之而来。氯化铯在暗处发出蓝绿色荧光,这一现象吸引了两人的注意,他们用螺丝刀撬开密封容器,将粉末取出观察。铯-137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电离辐射激发空气分子,形成了这种致命的美丽光芒。 9月21日,罗伯特将部分容器碎片卖给废品站老板德瓦尔·费雷拉,获得25美元,费雷拉发现金属碎片在夜间发光,邀请邻居和朋友前来观看这一“奇景”。短短几天内,至少有14户家庭接触了这些放射性材料。 最严重的受害者是6岁女孩莱德·费雷拉·德索萨,她将铯-137粉末涂抹在皮肤上,还用手指蘸取粉末放入口中品尝。根据后续医学评估,她体内的放射性活度达到180万贝克勒尔,相当于接受了6戈瑞的致命辐射剂量。 9月28日,费雷拉的妻子玛丽亚将剩余粉末装入塑料袋,带到当地卫生监督站求助,值班医师德保罗·费雷拉识别出这是放射性物质,立即联系巴西国家核能委员会。 核能委员会专家抵达现场后,检测发现废品站的辐射水平达到每小时1000伦琴,超过安全标准50万倍。附近街区的辐射水平也达到每小时10—50伦琴,远超居住区安全标准。 政府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军方封锁了半径500米的区域,禁止人员进出。巴西原子能委员会从里约热内卢调派专业人员,开始大规模人员筛查和环境清理工作。 截至10月底,共有112,000人接受了辐射检测,其中249人体内检出放射性物质,20人因急性辐射综合征住院治疗。除了莱德,还有三名成年人死于辐射并发症:费雷拉夫妇和一名废品站工人。 清理工作持续了8个月,工作人员拆除了85栋房屋,清理了3500立方米被污染的土壤和建筑材料。所有废料被运往戈亚尼亚郊外专门建造的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耗资政府2000万美元。 事故调查显示了多重安全漏洞,医院搬迁时未按规定移交放射源,监管部门对废弃放射源缺乏有效追踪,法院对危险物品处置申请响应滞后。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将此事故列为国际核事故分级表4级事件,与1999年日本东海村核事故同级。这是拉丁美洲历史上最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事故。 巴西政府此后修订了《放射性材料管理法》,要求所有放射源都必须在国家放射源数据库中登记,并建立了24小时应急响应体系,医疗机构搬迁或关闭时,必须由专业机构负责放射源的安全转移。 事故发生地现已建成戈亚尼亚辐射事故纪念馆,每年接待约5万名参观者,纪念馆展示了事故经过和受害者资料,成为核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 莱德的墓地至今仍被混凝土封闭,每年定期检测辐射水平,由于铯-137的半衰期为30.17年,这些防护措施还将持续数十年时间。 这起事故提醒世界各国,放射性材料的安全管理不容丝毫疏忽,即使是废弃的医疗设备,如果处置不当,也可能酿成巨大灾难。对普通民众而言,遇到来源不明的发光物质,应立即远离并报告相关部门,切勿因好奇心而触碰未知物品。   信源: 理论网——铯- 137之殇:戈亚尼亚核污染事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关于戈亚尼亚事故的调查报告、巴西国家核能委员会(CNEN)事故档案、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健康影响评估报告[凝视]

0 阅读:1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