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

尔说娱乐 2025-07-04 11:27:25

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看见一个穿工装的女工,目光一怔,走上前问:你怎么在这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眼前的人五十多岁,但是头发已经花白。   尽苍老了不少, 但是邓小平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我见过你嘛,196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   “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喽!”   再次听到丈夫的名字,王承书心中十分感慨。   离家几年,也不知道丈夫和儿子过得怎么样。   她很想念他们,但是自从做出了那个决定开始,她就要承受和亲人分离的痛苦。   “王承书”这个名字并不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出名。   但是,作为原子弹研究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王承书却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国防事业。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   在那个年代,像她这种家庭出身的女孩有很多都搞起了文学。   但是,王承书却不一样。   她从小非常喜欢数学和物理,并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家里的每一笔账,她都算的又快又准,就连账房先生都对她佩服不已。   1930年,王承书成功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并成为班里唯一的一名女生。   虽说这所学校汇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才,但是王承书的成绩一直非常稳定,物理连续三年都是年级第一。   本科毕业之后,她继续留校读研,并在1936年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读书期间,她也邂逅一生的爱人——张文裕。   张文裕是燕京大学的教授,也是王承书的导师。   从家世到学识,两人都十分相配。   1939年,在亲朋的见证下,两人携手步入婚姻。   虽说已经有了家庭,但是王承书并不是那种会“洗手作羹汤 ”的人。   她有自己的追求,张文裕也非常尊重她的选择。   王承书究竟有多优秀呢?   密歇根大学为了她打破了“不招收已婚妇女”的传统;   她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轰动物理界,并以她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就连一向非常歧视中国人的美国,都将王承书称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样一个可以在物理界大放光彩的天才,却为了国家的发展,毅然决然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1956年,王王承书辗转回到国内。   第一次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她心中非常兴奋。   与此同时她也暗下决心: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1958年,我国筹办热核聚变研究室,组织希望她能挂帅。   这对已经46岁,从未接触过这个领域的王承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是,她毫不犹豫接过了大旗。   她带队远赴苏联学习,并在回国的时候在火车上将所有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   这本资料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1961年,正当王承书准备对热核聚变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时,钱三强又找到了她。   国家的原子弹研究陷入困境,而组织希望她带头研究关键的浓缩铀技术。   这就代表着,她要远离家乡,身份要绝对保密,不能见丈夫和儿子,甚至连电话都不能打。   也或许,她的贡献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   王承书只是平淡地说了一句:   “我愿意。”   从这之后,她就毫无预兆地从张文裕的世界中消失。   在504厂中,王承书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但是,她却是整个团队的主心骨。   只要有她在,大家就会觉得安心。   在王承书闭关搞研究的时候,张文裕疯狂地寻找她的踪迹。   他到处问人、登报寻人启事,但是却一点消息都没有。   但是他知道,妻子一定在某个角落,为国家做着贡献。   张文裕也没有闲着,他带着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神州大地上成功爆炸。   钱三强第三次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继续进行核研究。   王承书依旧是一句“我愿意”。   隐姓埋名的王承书,却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科学家,更是民族的脊梁! 主要信源:(共青团中央——她曾轰动全世界, 却因祖国需要隐姓埋名30年,背后的故事令人敬佩不已……)

0 阅读:720

评论列表

喜羊羊969

喜羊羊969

16
2025-07-04 18:53

麻烦小编把时间搞清楚了

妮妮

妮妮

6
2025-07-05 14:10

看过她的事迹,令人钦佩

玉儿

玉儿

5
2025-07-05 09:49

1964年见过1969年的事?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