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于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当地孤寡老人李阿妈家,生活了10年。返城之际,夫妻二人跟公社反映:“我们要带着李阿妈一起走。” 林小兰和姚祚塘的故事得从1969年说起。那时候,知青下乡运动正火热,两人从上海被送到吉林延边的一个小村子。林小兰出身工人家庭,小时候就得帮着照顾弟妹,性格特别坚韧。姚祚塘则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父母是老师,他自己也爱看书,可到了乡下才发现,书本上的东西用不上。两人高中就认识,下乡后分到同一个生产队,日子苦是苦,但互相有个依靠。村里条件差,宿舍漏风,吃的也不够,他们刚去时真是啥都不适应。 就在这时候,李阿妈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她67岁,原名李桂花,早年没了丈夫,也没儿女,一个人住土坯房,靠种菜养鸡过日子。她性格好,特别热心。知青刚到村里时啥也不会,李阿妈就主动帮忙,教他们做饭、种菜,还把自己攒的菜分给大家。她家小院成了知青们的聚集地,每天都有人围着吃饭,热热闹闹的。林小兰和姚祚塘对她特别感激,慢慢地,就把她当成了亲人。 1970年,林小兰怀孕了,村里医疗条件差得要命,俩人都慌了神。李阿妈知道了,二话不说跑去邻村请接生婆,还拿出自己攒下的粮食和布料帮他们渡难关。孩子出生后,李阿妈更是忙前忙后,洗衣做饭,把小家伙照顾得妥妥当当。他们的儿子叫晓虎,在李阿妈的照看下长得壮实,跟她特别亲。十年里,李阿妈虽然年纪大了,还是尽量帮着这小两口,洗衣、做饭、带孩子,啥都干。林小兰和姚祚塘也把她当妈一样孝敬,村里人都说李阿妈命好,碰上这么好的“儿女”。 到了1979年,知青返城的消息传来,村里年轻人一个个都高兴坏了,收拾东西就准备走。可林小兰和姚祚塘却犯了愁。他们跟李阿妈处了十年,感情早就不是一般的深,想到要把她一个人扔在村里,心里实在过不去。俩人商量了一晚上,最后下定决心:得带李阿妈一起走。他们跑去公社说明情况,把这些年李阿妈怎么帮他们的故事讲了一遍。公社干部听着听着就被打动了,最后点了头,同意让他们带人走。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事,村里人都议论开了。 回到上海,林小兰的爸妈特别欢迎李阿妈,把她当自家人待。刚开始,李阿妈不太习惯城市,街上车多、人多,上海话也听不懂,挺不适应的。但林小兰和姚祚塘很有耐心,陪她到处走走,慢慢带她熟悉环境。他们还用工资给李阿妈买新衣服,带她去公园散步,让她觉得有了家。后来,李阿妈也渐渐喜欢上了上海的生活,日子过得踏实又开心。 1989年,李阿妈89岁了,身体突然不行了。林小兰和姚祚塘尽全力照顾,可还是没能留住她。李阿妈走的时候,他们一家难过得不行,但也挺欣慰的,因为这十年里,李阿妈没受过苦,没孤零零地过日子。她晚年能有个家,全靠这对夫妇当初的决定。邻里街坊听说这事,都夸他们有情有义,故事传开后,大家都感动得不行。 林小兰和姚祚塘的事儿,搁在那个年代真挺了不起。他们不光是对李阿妈感恩,更是用行动告诉大家,人跟人之间的真感情比啥都值钱。那时候条件苦,日子难,可他们没忘了良心,没忘了责任。这故事听着接地气,可里头有大道理,值得咱们好好想想。
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于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当地孤寡老人李阿妈家,生活了1
文山聊武器
2025-07-04 19:31:54
0
阅读:0